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

和陶挽歌词三首

和陶挽歌词三首朗读
出自宋代:吴芾的诗词

老眼日昏昏,华发日萧萧。

不死竟何待,理合葬荒郊。

荒郊何所有,四面俱岧峣。

荣木望秋落,亦已成枯条。

青松为我夕,白石为我朝。

仍幸二亲墓,相去无几何。

今得从之游,欢喜如还家。

我心既欢喜,安用挽者歌。

有人来奠我,但问山之阿。

摘要

吴芾的《和陶挽歌词三首》是南宋诗人吴芾追和东晋陶渊明《挽歌诗三首》的作品。这三首诗以质朴沉郁的语言,仿效陶渊明直面生死的豁达态度,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深切哀思与对人生终局的哲理思考。诗中通过描绘逝者身后情景,寄托了深沉的悼念之情,同时延续了陶渊明挽歌中“死去何所道,托体同山阿”的达观生死观,在哀婉中透露出对自然规律的接受与超脱。吴芾此作既是对陶渊明文学精神的致敬,也展现了宋代理学背景下文人对生命价值的体悟,体现了宋诗融合理趣与情志的特点。

DeepSeek赏析

诗人以苍老之眼观照生死,笔下荒郊景象与内心坦然交相辉映。开篇"老眼""华发"直陈衰朽之态,却以"不死竟何待"的诘问展现超脱。岧峣四面、荣木枯条的景物描写,既烘托坟茔荒凉,又暗喻生命轮回。"青松白石"二句尤为精妙,将无情之物赋予陪伴之意,凸显诗人与自然合一的境界。末段写毗邻父母之墓的欣慰,以"欢喜如还家"的比喻消解死亡恐惧,结句"但问山之阿"更显旷达。全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,在直面死亡时展现出难得的从容与幽默,体现了中国文人"齐生死"的哲学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