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

国风·鄘风·墙有茨

国风·鄘风·墙有茨朗读
出自先秦:佚名的诗词

墙有茨,不可扫也。

中冓之言,不可道也。

所可道也,言之丑也。

墙有茨,不可襄也。

中冓之言,不可详也。

所可详也,言之长也。

墙有茨,不可束也。

中冓之言,不可读也。

所可读也,言之辱也。

摘要

《墙有茨》是《诗经·鄘风》中的一首佚名民歌,创作于春秋时期。此诗以墙头蔓延的蒺藜无法根除起兴,隐喻卫国宫廷内不可告人的丑闻——特指卫宣公强娶儿媳宣姜、后宣姜与庶子私通等乱伦秽行。全诗三章叠咏,反复强调"中冓之言,不可道也",通过欲言又止的含蓄笔法,尖锐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,揭示了礼崩乐坏时代贵族阶层的道德沦丧。清代学者方玉润在《诗经原始》中评其"言秽矣,而意甚严",凸显了诗歌以隐晦手法达到的批判力度。作为《诗经》中著名的政治讽刺诗,它不仅开创了以植物喻丑恶的比兴传统,更成为后世揭露黑暗现实的文学典范,其"墙有茨"的意象至今仍被用以象征难以公开的隐秘丑闻。

DeepSeek赏析

《诗经·鄘风·墙有茨》以墙头蒺藜起兴,暗喻宫闱秽事难除。三章叠咏间,由"不可扫"到"不可襄"再至"不可束",层层递进,将隐秘难言的丑事比作难以清除的荆棘。每章后三句运用顶针手法,"不可道""不可详""不可读"的反复强调,与"言之丑""言之长""言之辱"的递进式揭露相呼应,既隐晦又深刻地讽刺了卫国宫廷的淫乱。诗人以欲言又止的笔法,营造出"欲盖弥彰"的艺术效果,使读者在含蓄的表达中感受到强烈的道德谴责,体现了《诗经》"温柔敦厚"而不失批判锋芒的独特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