芄兰
芄兰朗读芄兰之支,童子佩觿。
虽则佩觿,能不我知。
容兮遂兮,垂带悸兮。
芄兰之叶,童子佩韘。
虽则佩韘,能不我甲。
容兮遂兮,垂带悸兮。
摘要
《芄兰》是《诗经·国风·卫风》中的一首古诗,作者佚名,创作于春秋时期。这首诗以芄兰(一种蔓生植物)为喻,讽刺了当时贵族子弟的骄奢淫逸和虚伪浮夸,通过“童子佩觿”等意象,批评他们外表光鲜却内在空虚,缺乏德行修养,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的深切忧虑。诗中运用比兴手法,语言简练而富有深意,如“虽则佩觿,能不我知”突显了贵族阶层的无知与傲慢。作为《诗经》的经典之作,它被后世文人如孔子高度推崇,孔子曾评《诗经》“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”,强调其教化功能;历代学者也视其为讽刺文学的典范,深刻影响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。
DeepSeek赏析
《诗经·卫风·芄兰》以芄兰起兴,生动描绘了一个佩带成人饰物却仍显稚嫩的童子形象。"佩觿"、"佩韘"皆为成人佩饰,暗示童子急于表现成熟,但"能不我知"、"能不我甲"的反复咏叹,道出了其内心仍显幼稚的矛盾。诗中"容兮遂兮,垂带悸兮"的叠句,通过服饰的描写,将童子装模作样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。全诗以轻快的笔调,含蓄地讽刺了那些徒有其表、急于求成的年轻人,展现了《诗经》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的艺术特色。
诗词推荐
- 登岳阳楼唐代:杜甫
- 次北固山下唐代:王湾
- 山居秋暝唐代:王维
-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:李白
- 早发白帝城 / 白帝下江陵唐代:李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