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风·王风·扬之水
国风·王风·扬之水朗读扬之水,不流束薪。
彼其之子,不与我戍申。
怀哉怀哉,曷月予还归哉?扬之水,不流束楚。
彼其之子,不与我戍甫。
怀哉怀哉,曷月予还归哉?扬之水,不流束蒲。
彼其之子,不与我戍许。
怀哉怀哉,曷月予还归哉?
摘要
《国风·王风·扬之水》是《诗经》中的一篇,作者佚名,属于东周时期王畿一带的民歌。此诗创作于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,当时周王室衰微,无力约束诸侯,楚国势力崛起,不断侵扰中原。周平王征调王畿之民远戍南方申、许、甫等姜姓小国(在今河南南阳一带)以抵御楚国。士兵们长期在外,远离故土亲人,心中充满怨愤与思归之情。 全诗以缓缓流淌的河水(“扬之水”)起兴,比喻军令看似急迫实则无力,如同流水冲不动成捆的柴草(“不流束薪”、“不流束楚”、“不流束蒲”),暗示士兵们无法归家的困境。诗中反复咏叹“彼其之子,不与我戍申(甫、许)”,表达了戍卒对留在家乡的爱人或亲人的深切思念与不能团聚的哀怨。最核心的呐喊“怀哉怀哉!曷月予还归哉?”则直抒胸臆,将积郁已久的怀乡之情与对归期无望的绝望呼喊推向高潮,强烈控诉了长期无休止的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。 这首诗是《诗经》中反映兵役痛苦、思乡怀人的代表作之一,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通过重章叠句的复沓形式和生动的比喻,深刻揭示了东周时期征戍制度下普通士兵的悲惨命运和心灵创伤,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艺术感染力,为后世了解周代社会矛盾与民生疾苦提供了珍贵的历史镜像。
DeepSeek赏析
此诗以"扬之水"起兴,三章叠咏,抒写戍卒思归之情。首章"不流束薪"暗喻军旅生活之艰难,次章"不流束楚"、三章"不流束蒲"层层递进,意象愈见凄凉。"彼其之子"与"我"对照,凸显孤独之感。"怀哉怀哉"叠句,如叹息般道出绵绵乡愁。"曷月予还归哉"一问再问,将戍卒望归不得的苦闷渲染得淋漓尽致。全诗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以水之扬而不流,喻人之困而不归,实为征戍诗之佳作。
诗词推荐
- 登岳阳楼唐代:杜甫
- 次北固山下唐代:王湾
- 山居秋暝唐代:王维
-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:李白
- 早发白帝城 / 白帝下江陵唐代:李白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