寿阳曲·远浦帆归
寿阳曲·远浦帆归朗读夕阳下,酒旆闲,两三航未曾着岸。
落花水香茅舍晚,断桥头卖鱼人散。
摘要
这首小令是元代散曲大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之一,属于其《寿湘八景》组曲中的名篇。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、文人普遍寄情山水的背景之下,马致远借描绘江南渔村黄昏归帆的宁静图景,含蓄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纷争的疏离。全曲以简练笔触勾勒出“夕阳下,酒旆闲,两三航未曾着岸”的疏朗画面,通过“落花水香茅舍晚”的清新意象,传递出超脱尘俗、回归自然的闲适心境。结尾“断桥头卖鱼人散”更以市井生活的悠然收束,深化了淡泊宁静的意趣。此曲历来被誉为元散曲写景抒怀的典范,其白描手法与隽永意境备受推崇,尤其“诗中有画”的构图感和“言有尽而意无穷”的留白艺术,展现了马致远作为“曲状元”的高超造诣,将渔归场景升华为永恒的精神家园象征。
全文赏析
有文场“曲状元”之称的马致远,其散曲描绘的景物,意境优美,语言凝炼,流畅自然。这首曲是他所作的《潇湘八景》组曲中的一首。湘水从广西发源,流经湖南零陵,与从九嶷山北流的潇水会合,称为潇湘(今称湘江),流入洞庭。宋人曾画潇湘风景山水画八幅,称为“潇湘八景”。
这支小令,描画出水村小镇黄昏归舟的美景,画面疏朗闲淡,颇为宁静,并写出渔人劳作后的轻松及喜悦之情。前三句用凝炼的语言,铺排了“天空的夕阳,江面上归航的渔舟,岸上酒家的酒旗”这些景物,写得清晰明白而有致,像一个个镜头,把水村镇上的风光缀成组组画面,极富动静态感。那夕阳西下,流动的江水,归航渔船的划桨拍打着江水,像悦耳的音符响起,流动着伸延着,还有那渔夫,使人感到仿佛他在唱着渔歌,而“闲”字,写出水村小镇傍晚时分宁静的气氛,令人如置身于其中,体味到江边恬静的飘香的世界。写景不刻意浓墨重彩去铺陈,而是淡描勾画,才会取得自然朴实的效果。
“落花水香茅舍晚,断桥头卖鱼人散”是对渔船靠岸后的情景描写,怎样的情景?作者不写渔船靠岸后,渔民们忙乎的劳动场面,而写桥头渔市已结束,卖鱼人(包括打渔人)各自回到家中,他们居住的环境是“落花水香茅舍”,因是晚上,家家亮起了灯光,灯光映照在水里,花、水、茅舍足说明这是个优美的环境。有美的景,情又怎样呢?曲里没有明写,而是隐含在曲句里,需要读者去体会去感受去想象。也许有的人走到家门前,见妻儿迎上来,所有的劳累疲惫已消散,享受着至爱亲情;也许有的和家人一起,其乐融融盘算着企盼着渔市能给家庭带来好日子;也许有的在为家人烹饪美味佳肴,给家人予温馨予关爱……家是乐园是港湾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,也体现出渔民怡然自得的乐趣。
离家人在外奔波操劳,总有割舍不了想家念家,惦家人的情结,其浓情浓思浓愁让我们读懂了李密的《陈情表》及韩愈的《祭十二郎文》拳拳之情,也让多少人唱出心中的歌《常回家看看》……
DeepSeek赏析
这首小令以简练笔墨勾勒出一幅江南水村暮色图。开篇"夕阳下"三字点明时间,酒旗悠闲垂挂,暗示村野生活的闲适。两三渔船尚未靠岸的细节,透露出渔人劳作的延续。落花流水与茅舍相映,暗香浮动,营造出恬淡意境。末句"断桥头卖鱼人散"以动态收束,卖鱼人归去的背影为画面增添生活气息。全篇五句皆用白描,不着一字抒情而情韵自现,体现了元代散曲"不著一字,尽得风流"的艺术特色。马致远通过渔村日常景象的捕捉,将文人隐逸之思与民间生活图景完美融合,展现出高超的写景功力。

马致远(1250年-1321年),字千里,号东篱(一说字致远,晚号“东篱”),汉族,大都(今北京)人,另一说(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,号东篱,以示效陶渊明之志)。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、白朴等人,生年当在至元(始于1264)之前,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(1321—1324)之间,与关汉卿、郑光祖、白朴并称“元曲四大家”,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、散曲家。
诗词推荐
- 登岳阳楼唐代:杜甫
- 次北固山下唐代:王湾
- 山居秋暝唐代:王维
-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:李白
- 早发白帝城 / 白帝下江陵唐代:李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