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莲说
爱莲说朗读水陆草木之花,可爱者甚蕃。
晋陶渊明独爱菊。
自李唐来,世人甚爱牡丹。
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远益清,亭亭净植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。
(甚爱 一作:盛爱) 予谓菊,花之隐逸者也;牡丹,花之富贵者也;莲,花之君子者也。
噫!菊之爱,陶后鲜有闻。
莲之爱,同予者何人?牡丹之爱,宜乎众矣!
摘要
《爱莲说》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。据载,周敦颐任南康军知军时,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,并写下此文。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赞颂莲花的品格: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,赋予莲花“花之君子”的崇高意象,象征在污浊世间坚守高洁情操、不媚俗不屈服的独立人格。周敦颐通过对比菊花“隐逸者”的避世与牡丹“富贵者”的世俗,凸显了莲花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”的庄重与正直。此文将儒家君子人格与自然物象完美融合,成为理学思想的重要文学载体。后世评价极高,朱熹称其“胸怀洒落,如光风霁月”,其“莲”的意象深刻影响了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,成为清廉自守的文化符号。
DeepSeek赏析
此篇《爱莲说》以简洁明快的笔触,道出了作者周敦颐对莲花的独到见解。开篇以草木之花起兴,引出菊、牡丹、莲三种花卉的对比,实则暗喻三种人生境界。其文眼"出淤泥而不染"一句,将莲之高洁品性刻画得淋漓尽致,既写其形,更传其神。"中通外直"四字尤为精妙,既状其物理特征,又暗喻君子通达正直的品格。末段以"菊之隐逸"、"牡丹之富贵"、"莲之君子"作结,层次分明,立意高远。全文托物言志,借莲喻人,展现了作者洁身自好、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。句式长短错落,语言质朴清新,在简练中见深邃,实为宋代小品文之典范。

周敦颐,宋营道楼田堡(今湖南道县)人,北宋著名哲学家,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。“两汉而下,儒学几至大坏。千有馀载,至宋中叶,周敦颐出于舂陵,乃得圣贤不传之学,作《太极图说》、《通书》,推明阴阳五行之理,明于天而性于人者,了若指掌。”《宋史·道学传》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。
诗词推荐
- 登岳阳楼唐代:杜甫
- 次北固山下唐代:王湾
- 山居秋暝唐代:王维
-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:李白
- 早发白帝城 / 白帝下江陵唐代:李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