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

唐雎不辱使命

唐雎不辱使命朗读
出自先秦:刘向 撰的诗词

 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:“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,安陵君其许寡人!”安陵君曰:“大王加惠,以大易小,甚善;虽然,受地于先王,愿终守之,弗敢易!”秦王不说。

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。

(说 通:悦)  秦王谓唐雎曰:“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,安陵君不听寡人,何也?且秦灭韩亡魏,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,以君为长者,故不错意也。

今吾以十倍之地,请广于君,而君逆寡人者,轻寡人与?”唐雎对曰:“否,非若是也。

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,虽千里不敢易也,岂直五百里哉?”  秦王怫然怒,谓唐雎曰:“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?”唐雎对曰:“臣未尝闻也。

”秦王曰:“天子之怒,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。

”唐雎曰:“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?”秦王曰:“布衣之怒,亦免冠徒跣,以头抢地耳。

”唐雎曰:“此庸夫之怒也,非士之怒也。

夫专诸之刺王僚也,彗星袭月;聂政之刺韩傀也,白虹贯日;要离之刺庆忌也,仓鹰击于殿上。

此三子者,皆布衣之士也,怀怒未发,休祲降于天,与臣而将四矣。

若士必怒,伏尸二人,流血五步,天下缟素,今日是也。

”挺剑而起。

  秦王色挠,长跪而谢之曰:“先生坐!何至于此!寡人谕矣:夫韩、魏灭亡,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,徒以有先生也。

摘要

"唐雎不辱使命"是西汉学者刘向在《战国策》中整理的历史故事,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使者唐雎面对秦国强权威胁时,以智慧和勇气捍卫国家尊严,最终不辱使命的事迹。刘向编辑此书旨在保存先秦文献,背景源于战国纷争时代。故事表达了忠诚、勇敢和民族气节的思想,强调士人应在外交中坚守道义、不畏强暴。历史上,它被高度评价为忠臣典范,影响深远,成为后世文学和道德教育的重要题材。

DeepSeek赏析

这段文字展现了战国时期弱国外交的智慧与气节。唐雎面对秦王以强凌弱的威胁,不卑不亢,既据理力争又暗藏锋芒。文中"布衣之怒"与"天子之怒"的对比尤为精彩,通过专诸、聂政、要离三位刺客的典故,将个人气节上升到与天命相通的境界。最终秦王"色挠"而谢,印证了正义与勇气的力量。全文语言简练有力,人物对话针锋相对,情节跌宕起伏,展现了《战国策》特有的雄辩风采。唐雎的凛然正气与秦王的色厉内荏形成鲜明对比,体现了弱国不畏强权的精神品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