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
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朗读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
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
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,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
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
故曰,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国不以山溪之险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
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
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。
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
以天下之所顺,攻亲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战,战必胜矣。
摘要
"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"出自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,是孟子及其弟子阐述其政治与军事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。此句并非独立成篇的诗句,而是孟子论证战争胜负与国家存亡根本原则时提出的著名论断。孟子认为,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不在于"天时"或"地利",而在于"人和",即人心的向背。统治者若施行仁政("得道"),顺应民心,就能获得广泛支持与帮助;若倒行逆施("失道"),则必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民心向背对政权稳固的决定性作用,将儒家的"仁政"理念提升到治国安邦的战略高度。两千年来,此论断以其简洁有力的逻辑和普世价值,成为阐述政治合法性与道德力量关系的经典箴言,被广泛引用,对中国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DeepSeek赏析
这篇《天时不如地利》以雄辩的气势阐述了"人和"的重要性。文章开篇即点明主旨,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,先以"三里之城"的攻防实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,再以"城高池深"的守城案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。作者以简洁有力的排比句式,将抽象道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,使论证更具说服力。后段进一步升华主题,指出治国安邦的根本在于得道多助,以"天下顺之"与"亲戚畔之"形成鲜明对比,最终得出"得道者多助"的结论。全文逻辑严密,说理透彻,体现了儒家"仁政"思想的精髓,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。
诗词推荐
- 登岳阳楼唐代:杜甫
- 次北固山下唐代:王湾
- 山居秋暝唐代:王维
-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:李白
- 早发白帝城 / 白帝下江陵唐代:李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