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

鱼我所欲也

鱼我所欲也朗读
出自先秦:孟子及其弟子的诗词

  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

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

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

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生者,故不为苟得也。

死亦我所恶,所恶有甚于死者,故患有所不辟也。

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,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。

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,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!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;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。

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,所恶有甚于死者。

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。

  一箪食,一豆羹,得之则生,弗得则死。

呼尔而与之,行道之人弗受;蹴尔而与之,乞人不屑也。

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,万钟于我何加焉!为宫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识穷乏者得我与?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宫室之美为之;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妻妾之奉为之;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: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。

  (欤 通 与;乡 通 向;辟 通 避)

摘要

《鱼我所欲也》是战国时期儒家经典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中的著名篇章,传统上归于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整理的思想成果。该文创作于诸侯纷争、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下,孟子为弘扬儒家道德伦理而作。全文以"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"的生动比喻开篇,层层递进地提出核心命题:当生命(生)与道义(义)不可兼得时,应当"舍生而取义"。通过对比"呼尔而与之,行道之人弗受"的尊严坚守与"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"的功利迷失,深刻批判了见利忘义的行为,强调"本心"的珍贵与守护。文中"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生者"的生死观,彰显了儒家重义轻生的崇高气节,其"义重于生"的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石。朱熹盛赞此篇"发明本心最为深切",文中警句历经两千余年传诵不衰,"鱼与熊掌"的抉择更化为成语,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实践。

DeepSeek赏析

孟子此章以鱼与熊掌之喻发端,由物及人,层层递进,直指人性根本。文章以生死抉择为枢机,剖示"义"之至高无上,其笔力如刀劈斧斫,字字铿锵。"舍生取义"四字,如黄钟大吕,震荡千古。后段以"箪食豆羹"与"万钟之禄"对举,揭示世人常在细微处守节,而于大利前失守,此所谓"失其本心"之痛。通篇以排比句法强化气势,譬喻精当,说理透辟,将儒家"义利之辨"推向极致。其文不惟说理,更见风骨,千载之下,犹令人凛然生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