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

召公谏厉王弭谤

召公谏厉王弭谤朗读
出自先秦:佚名的诗词

厉王虐,国人谤王。

召公告曰:“民不堪命矣!”王怒,得卫巫,使监谤者。

以告,则杀之。

国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

王喜,告召公曰:“吾能弭谤矣,乃不敢言。

”召公曰:“是鄣之也。

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;川雍而溃,伤人必多。

民亦如之。

是故为川者,决之使导;为民者,宣之使言。

故天子听政,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,瞽献曲,史献书,师箴,瞍赋,朦诵,百工谏,庶人传语,近臣尽规,亲戚补察,瞽、史教诲,耆艾修之,而后王斟酌焉。

是以事行而不悖。

民之有口也,犹土之有山川也,财用于是乎出;犹其有原隰衍沃也,衣食于是乎生。

口之宣言也,善败于是乎兴。

行善而备败,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。

夫民虑之于心,而宣之于口,成而行之,胡可壅也?若壅其口,其与能几何?”王弗听,于是国人莫敢出言。

三年,乃流王于彘。

摘要

"召公谏厉王弭谤"是一篇由佚名作者创作的历史散文,源自中国古代周朝的历史记载,如《史记》或《国语》。故事背景发生在西周时期(约公元前9世纪),周厉王试图禁止人民批评政府,召公(召穆公)以谏言劝诫他不要压制言论,以免引发民变。该文表达了深刻的民本思想,强调统治者必须尊重民意、开放言路,否则将导致社会动荡和国家衰亡。在历史评价中,这一劝谏被视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,高度赞扬其智慧与前瞻性,对后世如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,警示专制统治的危害。

DeepSeek赏析

这段文字以周厉王弭谤的典故,深刻阐明了"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"的治国之道。召公之谏如珠玉般掷地有声,将民言之于治国的重要性比作山川之于土地,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言论自由对于国家稳定的根本作用。文字层层递进,先叙述厉王弭谤的暴政,再通过召公的谏言展开议论,最后以"流王于彘"的结局印证召公预见的正确性。其中"川雍而溃"的比喻尤为精妙,既展现了召公的远见卓识,又暗示了专制统治必然崩溃的历史规律。全文论证严密,说理透彻,堪称古代政治谏言的典范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