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

寡人之于国也

寡人之于国也朗读
出自先秦:孟子弟子录的诗词

  梁惠王曰:“寡人之于国也,尽心焉耳矣。

河内凶,则移其民于河东,移其粟于河内;河东凶亦然。

察邻国之政,无如寡人之用心者。

邻国之民不加少,寡人之民不加多,何也?  孟子对曰:“王好战,请以战喻。

填然鼓之,兵刃既接,弃甲曳兵而走。

或百步而后止,或五十步而后止。

以五十步笑百步,则何如?”曰:“不可,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

”曰:“王如知此,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。

不违农时,谷不可胜食也;数罟不入洿池,鱼鳖不可胜食也;斧斤以时入山林,材木不可胜用也。

谷与鱼鳖不可胜食,材木不可胜用,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。

养生丧死无憾,王道之始也。

五亩之宅,树之以桑,五十者可以衣帛矣。

鸡豚狗彘之畜,无失其时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。

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,数口之家,可以无饥矣;谨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义,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。

七十者衣帛食肉,黎民不饥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

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,涂有饿莩而不知发,人死,则曰:‘非我也,岁也。

’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,曰‘非我也,兵也’?王无罪岁,斯天下之民至焉。

摘要

“寡人之于国也”出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,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孟子(约公元前372年—公元前289年)的言论,由弟子整理记录在《孟子》一书中。创作背景是孟子周游列国游说君主时,与魏国梁惠王对话,讨论治国之道。该文表达的核心思想是“仁政”,孟子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,关心百姓疾苦,反对苛政和战争,提倡“不违农时”“养生丧死无憾”等民生政策,认为只有施仁政才能赢得民心、实现国家强盛。作为儒家经典,《孟子》对后世政治哲学影响深远,被视为治国理政的基石,历代学者如朱熹等高度评价其民本思想。

DeepSeek赏析

孟子以"五十步笑百步"的寓言,巧妙揭示梁惠王治国之弊。这段对话展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,先以生动的比喻使抽象道理具象化,继而层层推进,从"王道之始"到"黎民不饥不寒",勾勒出理想政治的完整图景。其语言既有战鼓铿锵之势,又不失田园牧歌之美,在对比中凸显"仁政"与"暴政"的天壤之别。尤为精妙的是结尾的反诘,将治国不善比作"刺人而杀之",犀利深刻,令王者警醒。全文以对话展开却逻辑严密,既见儒家民本思想,又显文章大家风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