咏荆轲
咏荆轲朗读燕丹善养士,志在报强嬴。
招集百夫良,岁暮得荆卿。
君子死知己,提剑出燕京;素骥鸣广陌,慷慨送我行。
雄发指危冠,猛气冲长缨。
饮饯易水上,四座列群英。
渐离击悲筑,宋意唱高声。
萧萧哀风逝,淡淡寒波生。
商音更流涕,羽奏壮士惊。
心知去不归,且有后世名。
登车何时顾,飞盖入秦庭。
凌厉越万里,逶迤过千城。
图穷事自至,豪主正怔营。
惜哉剑术疏,奇功遂不成。
其人虽已没,千载有馀情。
摘要
陶渊明的《咏荆轲》是其咏史诗代表作,创作于晋宋易代之际。诗人借荆轲刺秦的壮烈史事,抒发了对反抗强暴精神的礼赞。全诗以史实为骨架,开篇点明荆轲“志在报强嬴”的使命,继而浓墨重彩描绘易水送别场景:“雄发指危冠,猛气冲长缨”的英姿,“萧萧哀风逝,淡淡寒波生”的悲壮氛围,将侠士赴死的决绝渲染得撼人心魄。结尾“其人虽已没,千载有馀情”的慨叹,既是对荆轲精神的永恒追怀,亦暗含诗人对现实政治的愤懑。朱熹评此诗显露陶潜“豪放”本色,鲁迅更称其展现了“金刚怒目”式的另一面,颠覆了世人对其“田园诗人”的单一印象。这首咏史诗以慷慨悲歌之气,在陶渊明冲淡自然的诗风中独树一帜,成为古代咏侠诗的重要典范。
DeepSeek赏析
陶渊明此诗以荆轲刺秦为题材,笔力雄健而不失深沉。开篇以简洁笔墨勾勒燕丹养士招贤,倏忽间"岁暮得荆卿"五字,既见时机之紧迫,又显相遇之珍贵。"素骥鸣广陌"至"羽奏壮士惊"一段,将易水送别场景写得悲壮淋漓,风声、水声、筑声、歌声交织成慷慨悲凉的离歌。"心知去不归"二句,道出壮士赴死的决绝与身后留名的期许。末段写刺秦失败,用"惜哉"二字寄托无限感慨,而"千载有余情"更见诗人对这位失败英雄的永恒追慕。全诗气韵沉雄,在平实中见奇崛,充分展现了陶诗"金刚怒目"式的另一面。

陶渊明(约365年—427年),字元亮,(又一说名潜,字渊明)号五柳先生,私谥“靖节”,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、文学家、辞赋家、散文家。汉族,东晋浔阳柴桑人(今江西九江)。曾做过几年小官,后辞官回家,从此隐居,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,相关作品有《饮酒》、《归园田居》、《桃花源记》、《五柳先生传》、《归去来兮辞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