敕勒歌
敕勒歌朗读敕勒川,阴山下。
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
天苍苍,野茫茫。
风吹草低见牛羊。
摘要
《敕勒歌》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于敕勒族中的民歌,由鲜卑语译成汉语,收录于宋代郭茂倩编撰的《乐府诗集》。该诗创作于北齐,背景与名将斛律金相关。据《北史》载,北齐神武帝高欢在玉壁之战失利后,为振士气命斛律金唱此歌,引发全军怀乡之情。全诗以"敕勒川,阴山下"开篇,勾勒出苍茫草原的地理背景,核心名句"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"以游牧民族特有的穹庐比喻苍穹,展现天地壮阔。"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"三句,通过动态的草原景象,生动呈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画卷,表达了对故土深沉的眷恋与自豪。金代诗人元好问评其"慷慨歌谣绝不传,穹庐一曲本天然",王国维更称其为"千古绝唱",凸显其在中国文学史上作为少数民族诗歌典范的地位。
诗词大意
译文
阴山脚下啊,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。敕勒川的天空啊,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,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。
蓝天下的草原啊,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,那风吹到草低处,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。
参考资料
敕勒歌.人民教育出版社[引用日期2014-04-18]
DeepSeek赏析
这首北朝民歌以雄浑质朴的笔触勾勒出草原的壮美画卷。开篇"敕勒川,阴山下"六字点明地域,奠定辽阔基调。"天似穹庐"的比喻新颖贴切,将苍穹与蒙古包相映成趣,展现游牧民族独特的空间感知。"笼盖四野"四字力透纸背,凸显天地相接的恢弘气象。后三句以"苍苍""茫茫"的叠词渲染苍茫意境,末句"风吹草低见牛羊"更是神来之笔,以动态画面打破静态描写,在草浪起伏间若隐若现的牛羊,既写实又富有诗意。全诗语言简练却意境深远,充分展现了北方草原的雄浑之美与牧歌生活的恬淡情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