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

春愁

春愁朗读
出自清代丘逢甲的诗词

春愁难遣强看山,往事惊心泪欲潸。

四百万人同一哭,去年今日割台湾。

摘要

丘逢甲的《春愁》创作于1896年,即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、割让台湾给日本的一周年之际。作为台湾籍爱国诗人,丘逢甲亲身经历了抗日保台运动的失败,被迫内渡大陆。这首诗正是他流亡时对故土沦丧的锥心之痛的写照。诗中“春愁难遣强看山”以春日之景反衬内心深重的愁绪,“往事惊心泪欲潸”直抒国破家亡的悲愤。最震撼人心的是末句“四百万人同一哭,去年今日割台湾”,以台湾四百万同胞同声一哭的集体意象,控诉了清廷割让台湾的屈辱行径,凝聚了强烈的民族悲情与爱国赤忱。全诗语言凝练沉痛,情感炽烈磅礴,被誉为近代爱国诗歌的代表作,深刻记录了甲午国殇的历史伤痛,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。

DeepSeek赏析

这首《春愁》以沉痛笔触抒写国难家恨,字字泣血。首句"强看山"三字道尽愁绪难排之苦,春光反成触痛。次句"往事惊心"直指甲午之耻,"泪欲潸"未流之泪更显悲怆。后联以数字造境,"四百万人"与"同一哭"形成震撼对比,末句点明台湾割让周年之痛,将个人愁思升华为民族悲歌。全诗不用典故而情真,不事雕琢而意切,以白描手法展现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中的锥心之痛,堪称近代爱国诗典范。

丘逢甲(1864年~1912年)近代诗人。字仙根,又字吉甫,号蛰庵、仲阏、华严子,别署海东遗民、南武山人、仓海君。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。祖籍嘉应镇平(今广东蕉岭)。同治三年(1864年)生于台湾彰化,光绪十四年(1887年)中举人,光绪十五年登进士(1889年),授任工部主事。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,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,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