召公谏厉王止谤
召公谏厉王止谤朗读厉王虐,国人谤王。
召公告曰:“民不堪命矣!”王怒,得卫巫,使监谤者。
以告,则杀之。
国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
王喜,告召公曰:“吾能弭谤矣,乃不敢言。
”召公曰:“是障之也。
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
川壅而溃,伤人必多,民亦如之。
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,为民者宣之使言。
故天子听政,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,瞽献曲,史献书,师箴,瞍赋,曚诵,百工谏,庶人传语,近臣尽规,亲戚补察,瞽、史教诲,耆、艾修之,而后王斟酌焉,是以事行而不悖。
民之有口,犹土之有山川也,财用于是乎出;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,衣食于是乎生。
口之宣言也,善败于是乎兴。
行善而备败,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。
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,成而行之,胡可壅也?若壅其口,其与能几何?” 王不听,于是国人莫敢出言。
三年,乃流王于彘。
摘要
《召公谏厉王止谤》是《国语·周语上》中记载的一篇著名谏言,作者为西周大臣召公(召穆公)。全文以“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”为核心论点,通过江河壅塞必致溃决的比喻,力谏周厉王不可压制民众言论。召公指出,民众对政事的评议如同山川孕育物产,是自然之理;堵塞言路只会积累民怨,最终引发灾难性后果。他提出“为川者决之使导,为民者宣之使言”的治国理念,主张开放言路、倾听民意,让各阶层通过不同渠道表达意见,以此修正政令、安定国家。这篇谏言以逻辑严密的说理和生动的比喻,成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最早系统阐述言论自由重要性的文献之一,其“川壅而溃”的警示对后世谏诤文化与民本思想影响深远,至今仍具现实意义。
DeepSeek赏析
这篇《召公谏厉王弭谤》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专制统治的悲剧。召公以"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"的警句,将民心喻为奔涌的江河,道出了压制言论必遭反噬的历史规律。文中"道路以目"四字尤为传神,既写尽百姓噤若寒蝉的恐惧,又暗含怒火中烧的压抑。召公层层递进的谏言,从"为川决之使导"的治水之道,到"口之宣言也,善败于是乎兴"的治国箴言,展现了先秦政治智慧中广开言路的民主思想。末句"三年,乃流王于彘"戛然而止,以史笔的冷峻印证了召公预言的准确,让暴君结局与开篇的得意形成强烈反差,堪称古代政治寓言的典范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