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

襄王不许请隧

襄王不许请隧朗读
出自先秦:佚名的诗词

 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,王劳之以地,辞,请隧焉。

王弗许,曰:“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,规方千里,以为甸服,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,以备百姓兆民之用,以待不庭、不虞之患。

其馀,以均分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,使各有宁宇,以顺及天地,无逢其灾害。

先王岂有赖焉?内官不过九御,外官不过九品,足以供给神祇而已,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,以乱百度?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,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,王何异之有?”  “今天降祸灾於周室,余一人仅亦守府,又不佞以勤叔父,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,其叔父实应且憎,以非余一人,余一人岂敢有爱也?先民有言曰:‘改玉改行。

’叔父若能光裕大德,更姓改物,以创制天下,自显庸也,而缩取备物,以镇抚百姓,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,何辞之有与?若犹是姬姓也,尚将列为公侯,以复先王之职,大物其未可改也。

叔父其茂昭明德,物将自至,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,以忝天下,其若先王与百姓何?何政令之为也?若不然,叔父有地而隧焉,余安能知之?”  文公遂不敢请,受地而还。

摘要

《襄王不许请隧》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五年》,记载了周襄王拒绝晋文公僭越礼制请求的历史事件。晋文公助周王室平定叛乱后,自恃功高,请求在葬礼中使用天子规格的“隧葬”之礼(即挖掘墓道下葬)。周襄王以维护礼制为由断然拒绝,强调“未有代德而有二王”,指出唯有天子可享此礼,诸侯僭越即违天理。这段对话深刻展现了春秋时期“尊王攘夷”思想下对礼法等级的恪守,周襄王以“大物”(天子之礼)不可赐人为由,婉转而坚定地捍卫了周王室的权威,成为礼制不可僭越的经典诠释。文中“王章也”“改玉改行”等论述,凸显了礼乐制度作为统治根基的象征意义,被后世视为维护宗法秩序的典范文本。

DeepSeek赏析

这段文字展现了周襄王与晋文公之间关于"请隧"之礼的精妙对答。文中周襄王以先王礼制为据,巧妙地回绝了晋文公的非分之请。其言辞既不失王者威严,又暗含警示之意。通过"规方千里"、"均分五等"等描述,展现了周代封建制度的严谨;"改玉改行"等古语引用,则彰显了礼制文化的深厚底蕴。全文以对话形式展开,既保留了史书记事的严谨性,又具文学描写的生动性。周襄王层层递进的论述,既维护了天子尊严,又给晋文公留足了体面,最终使文公"受地而还",可谓一场以礼制化解政治危机的精彩范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