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

敬姜论劳逸

敬姜论劳逸朗读
出自先秦:佚名的诗词

  公父文伯退朝,朝其母,其母方绩,文伯曰:“以歜之家而主犹绩,惧干季孙之怒也。

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?”其母叹曰:“鲁其亡乎?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?居,吾语女。

昔圣王之处民也,择瘠土而处之,劳其民而用之,故长王天下。

夫民劳则思,思则善心生;逸则淫,淫则忘善;忘善则恶心生。

沃土之民不材,淫也。

瘠土之民,莫不向义,劳也。

  是故天子大采朝日,与三公九卿,祖识地德,日中考政,与百官之政事。

师尹惟旅牧相,宣序民事。

少采夕月,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。

日入,监九御,使洁奉鐕郊之粢盛,而後即安。

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,昼考其国国职,夕省其典刑,夜儆百工,使无慆淫,而後即安。

卿大朝考其职,昼讲其庶政,夕序其业,夜庀其家事,而後即安。

士朝受业,昼而讲贯,夕而习复,夜而计过,无憾,而後即安。

自庶人以下,明而动,晦而休,无日以怠。

王后亲织玄紞,公侯之夫人,加之纮、綖。

卿之内为大带,命妇成祭服。

列士之妻,加之以朝服。

自庶士以下,皆衣其夫。

社而赋事,蒸而献功,男女效绩,愆则有辟。

古之制也!君子劳心,小人劳力,先王之训也!自上以下,谁敢淫心舍力?  今我寡也,尔又在下位,朝夕处事,犹恐忘先人之业。

况有怠惰,其何以避辟?吾冀而朝夕修我,曰:‘必无废先人。

’尔今曰:‘胡不自安?’以是承君之官,余惧穆伯之绝祀也?”  仲尼闻之曰:“弟子志之,季氏之妇不淫矣!”

摘要

《敬姜论劳逸》是出自《国语·鲁语下》的一篇著名散文,作者虽已佚名,但文中记载的是春秋时期鲁国贵族公父文伯之母敬姜对其子的训诫。文章通过敬姜之口,深刻阐述了“劳则善心生,逸则恶心生”的核心思想。她以古代圣王勤劳治国、百姓辛勤劳作的史实为例,批评当时贵族子弟耽于安逸、不懂生计的作风,强调勤劳能培养品德、使人明理向善,而安逸则易导致放纵堕落。敬姜尤其告诫儿子要牢记“民劳则思,思则善心生;逸则淫,淫则忘善,忘善则恶心生”的道理。这篇训诫言辞恳切,逻辑清晰,体现了古代重视勤劳、反对奢惰的价值观,被后世视为重要的家训典范,班固、司马光等人都曾引用其观点,对传统勤俭思想的形成影响深远,其“成由勤俭败由奢”的警示至今仍具现实意义。

DeepSeek赏析

《公父文伯之母论劳逸》一文通过母子对话,展现了春秋时期鲁国贤母的深明大义。文章以"绩"为引,层层递进,由家事论及国政,由当下追溯古制。文伯母以"瘠土沃土"为喻,阐明"劳则思,逸则淫"的深刻哲理,展现了先秦时期"君子劳心,小人劳力"的社会分工理念。其训诫之词引经据典,从天子到庶人,由王后到士妻,全面展现了古代礼制中"无日以怠"的勤勉传统。文末孔子"不淫"之评,既是对这位母亲的最高赞誉,也暗含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。全文以对话体展开,说理透彻,逻辑严密,体现了《国语》散文善于通过生活细节反映重大主题的艺术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