叔向贺贫
叔向贺贫朗读叔向见韩宣子,宣子忧贫,叔向贺之。
宣子曰:“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,无以从二三子,吾是以忧,子贺我,何故?” 对曰:“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,其宫不备其宗器,宣其德行,顺其宪则,使越于诸侯。
诸侯亲之,戎狄怀之,以正晋国。
行刑不疚,以免于难。
及桓子,骄泰奢侈,贪欲无艺,略则行志,假货居贿,宜及于难,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。
及怀子,改桓之行,而修武之德,可以免于难,而离桓之罪,以亡于楚。
夫郤昭子,其富半公室,其家半三军,恃其富宠,以泰于国。
其身尸于朝,其宗灭于绛。
不然,夫八郤,五大夫,三卿,其宠大矣,一朝而灭,莫之哀也,唯无德也。
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,吾以为能其德矣,是以贺。
若不忧德之不建,而患货之不足,将吊不暇,何贺之有?” 宣子拜,稽首焉,曰:“起也将亡,赖子存之,非起也敢专承之,其自桓叔以下,嘉吾子之赐。
”
摘要
《叔向贺贫》是出自《左传·昭公十四年》的一篇著名历史散文,作者是左丘明(传统说法)。它并非佚名之作,而是记录了晋国贤臣叔向(羊舌肸)与晋国正卿韩宣子(韩起)之间的一次深刻对话。当时韩宣子因自己贫穷而忧虑,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。叔向通过对比晋国历史上两位卿大夫的结局——清贫而有德行的栾武子家族得以保全延续,而富可敌国却骄奢无德的郤昭子家族惨遭灭族——阐述了核心思想:真正的忧患不在于物质的匮乏,而在于无德;财富本身并非祸福的关键,拥有财富后能否保持德行、施行善政才是决定家族兴衰存亡的根本。叔向强调“忧德之不建”而非“患货之不足”,认为守贫修德远胜于聚敛无度、失德招祸。这篇文章深刻体现了春秋时期“德本财末”的政治伦理思想,是儒家“德治”观念的早期重要体现,对后世治国理政和个人修身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,常被引用以阐述德行重于财富的道理。
DeepSeek赏析
叔向贺贫的故事展现了春秋时期以德为重的价值观。文章通过叔向与韩宣子的对话,层层递进地阐述了德行与财富的关系。栾武子虽贫而德高,终能福泽后代;郤昭子虽富却无德,终至灭族。文章以对比手法凸显主题,语言精炼而富有哲理,最后以宣子的顿悟收束全篇。这种以对话体展开论述的方式,既体现了先秦散文的特色,又深刻揭示了"德者本也,财者末也"的思想内核,至今仍发人深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