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孙圉论楚宝
王孙圉论楚宝朗读王孙圉聘于晋,定公飨之。
赵简子鸣玉以相,问于王孙圉曰:“楚之白珩犹在乎?”对曰:“然。
”简子曰:“其为宝也,几何矣?”曰:“未尝为宝。
楚之所宝者,曰观射父,能作训辞,以行事于诸侯,使无以寡君为口实。
又有左史倚相,能道训典,以叙百物,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,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;又能上下说于鬼神,顺道其欲恶,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。
又有薮曰云,连徒洲,金、木、竹、箭之所生也,龟、珠、角、齿、皮、革、羽、毛,所以备赋,以戒不虞者也;所以共币帛,以宾享于诸侯者也。
若诸侯之好币具,而导之以训辞,有不虞之备,而皇神相之,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,而国民保焉。
此楚国之宝也。
若夫白珩,先王之玩也,何宝之焉?” “圉闻国之宝,六而已:圣能制议百物,以辅相国家,则宝之;玉足以庇荫嘉谷,使无水旱之灾,则宝之;龟足以宪臧否,则宝之;珠足以御火灾,则宝之;金足以御兵乱,则宝之;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,则宝之。
若夫哗嚣之美,楚虽蛮夷,不能宝也。
”
摘要
《王孙圉论楚宝》是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王孙圉出使晋国时的一篇外交辞令,收录于《国语·楚语下》。其背景是晋国执政赵简子以佩玉炫耀,并询问楚国珍宝“白珩”的价值,王孙圉借此阐明楚国对“国宝”的独特理解。全文核心思想在于颠覆传统珍宝观念,提出“国之宝”在于人才、物产与制度——如观射父、左史倚相这类贤臣能辅佐君主、安定百姓;云梦泽的物产可保障民生;国家法度能维护秩序。王孙圉强调“明王以敬百姓为宝”,将治国安民置于首位,而视珠玉玩物为次要。该文以犀利辩才展现了楚国重实用、轻浮华的政治理念,被誉为古代外交辞令典范,其“以人为宝”的思想更体现了超越物质珍宝的治国智慧,对后世治国理念产生深远影响。
DeepSeek赏析
这段对话展现了春秋时期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碰撞。赵简子以玉器为宝,而王孙圉则提出了更高明的见解,将人才、治国之道和自然资源视为真正的国宝。文章通过鲜明的对比,揭示了务实政治家的远见卓识。王孙圉言辞谦逊却掷地有声,将楚国倚重的贤臣、史官和物产娓娓道来,最后以"六宝说"作结,既回应了对方的提问,又不动声色地展现了楚国的政治智慧。这种以对话展开的论辩,既体现了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艺术,也反映了当时对治国理政的深刻思考。文末"哗嚣之美"的贬抑,更凸显了实用主义政治哲学的光彩。
诗词推荐
- 登岳阳楼唐代:杜甫
- 次北固山下唐代:王湾
- 山居秋暝唐代:王维
-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:李白
- 早发白帝城 / 白帝下江陵唐代:李白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