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

诸稽郢行成于吴

诸稽郢行成于吴朗读
出自先秦:佚名的诗词

 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,越王勾践起师逆之江。

  大夫种乃献谋曰:“夫吴之与越,唯天所授,王其无庸战。

夫申胥、华登,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,而未尝有所挫也。

夫一人善射,百夫决拾,胜未可成。

夫谋必素见成事焉,而后履之,不可以授命。

王不如设戎,约辞行成,以喜其民,以广侈吴王之心。

吾以卜之于天,天若弃吴,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,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;既罢弊其民,而天夺之食,安受其烬,乃无有命矣。

”   越王许诺,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,曰:“寡君勾践使下臣郢,不敢显然布币行礼,敢私告于下执事曰:‘昔者,越国见祸,得罪于天王,天王亲趋玉趾,以心孤句践,而又宥赦之。

君王之于越也,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。

孤不敢忘天灾,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?今勾践申祸无良,草鄙之人,敢忘天王之大德,而思边陲之小怨,以重得罪于下执事?勾践用帅二三之老,亲委重罪,顿颡于边。

今君王不察,盛怒属兵,将残伐越国。

越国固贡献之邑也,君王不以鞭箠使之,而辱军士,使寇令焉!勾践请盟。

一介嫡女,执箕帚以晐姓于王宫;一介嫡男,奉盘匜以随诸御。

春秋贡献,不解于王府。

天王岂辱裁之?亦征诸侯之礼也。

’”   夫谚曰:“‘狐埋之而狐搰之,是以无成功。

’今天王既封殖越国,以明闻于天下,而又刈亡之,是天王之无成劳也。

虽四方之诸侯,则何实以事吴?敢使下臣尽辞,唯天王秉利度义焉!”

摘要

《诸稽郢行成于吴》是春秋时期佚名作者创作的一篇外交辞令,收录于《国语·吴语》。该文记载了越国大夫诸稽郢奉勾践之命出使吴国求和的外交活动。背景为公元前494年越国惨败于夫椒之战后,勾践退守会稽山,为保存国家实力,派遣诸稽郢向吴王夫差卑辞求和。文中诸稽郢以"委管钥""执箕帚"等谦卑之词示弱,强调越国愿为吴国附庸的诚意,同时暗含对吴国恃强凌弱的警示。全篇辞令婉转而暗藏机锋,既保全越国尊严,又成功麻痹吴王,为越国赢得休养生息的宝贵时间。此篇展现了春秋时期弱国外交的智慧,以退为进的外交策略与精妙含蓄的语言艺术,成为古代政治辞令的典范,被后世视为研究先秦外交思想的重要文献。

DeepSeek赏析

这段文字展现了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的精彩外交博弈。大夫种以"天授"为理论依据,提出"约辞行成"的缓兵之计,其言辞中暗藏玄机,既表现出对吴国的谦卑,又暗含"天若弃吴"的战略预判。诸稽郢的外交辞令更是精彩绝伦,以"起死人而肉白骨"的比喻极尽谦卑,将越国的臣服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,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越国忍辱负重的坚韧。文中"狐埋之而狐搰之"的谚语运用尤为巧妙,既委婉劝谏又暗含警告,展现了春秋时期特有的外交智慧。这种在谦卑中暗藏锋芒的外交辞令,充分体现了《国语》记言叙事的艺术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