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献公杀世子申生
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朗读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,公子重耳谓之曰:“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?”世子曰:“不可。
君安骊姬,是我伤公之心也。
”曰:“然则盍行乎?”世子曰:“不可。
君谓我欲弑君也。
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?吾何行如之?” 使人辞于狐突曰:“申生有罪,不念伯氏之言也,以至于死。
申生不敢爱其死。
虽然,吾君老矣,子少,国家多难。
伯氏不出而图吾君,伯氏苟出而图吾君,申生受赐而死。
”再拜稽首,乃卒。
是以为恭世子也。
摘要
这是一首由佚名作者创作的诗词,题目为"晋献公杀世子申生"。该诗描绘了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献公因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,杀害其子申生的悲惨事件。申生作为世子,本应继承王位,却因后母的陷害而被父亲处死,酿成家庭悲剧。诗词通过这一历史典故,表达了对权力斗争和宫廷阴谋的深刻批判,以及对忠诚、孝道被践踏的哀悼与愤慨。它警示后人勿忘人伦道德,反思古代社会权力欲望如何导致亲情破裂。
DeepSeek赏析
《左传》这段文字以极简笔墨勾勒出晋国世子申生的悲剧形象。开篇对话层层递进,申生面对重耳劝谏时的两重"不可",道尽忠孝难全的困境:既不忍伤父心,又难逃弑君污名。"天下岂有无父之国"一语,将个人命运与宗法伦理紧密联结。后段托孤之辞尤为动人,"君老""子少"四字暗含对国运的忧思,而"受赐而死"的坦然,终使其人格升华。"恭世子"的谥号,恰是对这种"以死明志"的儒家式牺牲精神的最高礼赞。文风峻洁,无一字赘余,而忠臣孝子的形象跃然纸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