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

公子重耳对秦客

公子重耳对秦客朗读
出自先秦:佚名的诗词

  晋献公之丧,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,且曰:“寡人闻之,亡国恒于斯,得国恒于斯。

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,丧亦不可久也,时亦不可失也,孺子其图之!”  以告舅犯。

舅犯曰:“孺子其辞焉。

丧人无宝,仁亲以为宝。

父死之谓何?又因以为利,而天下其孰能说之?孺子其辞焉!”公子重耳对客曰:“君惠吊亡臣重耳。

身丧父死,不得与于哭泣之哀,以为君忧。

父死之谓何?或敢有他志,以辱君义。

”稽颡而不拜,哭而起,起而不私。

 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。

穆公曰:“仁夫公子重耳!夫稽颡而不拜,则未为后也,故不成拜。

哭而起,则爱父也。

起而不私,则远利也。

摘要

这是一首佚名作者创作的古诗,题为“公子重耳对秦客”,源自中国古代诗歌集《诗经》或相关历史记载。诗中通过晋公子重耳(即后来的晋文公)在流亡秦国时与秦客的对话场景,表达了在逆境中寻求援助、彰显忠诚、感恩与外交智慧的思想。该作品以简练语言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复杂关系,以及士人在危难中坚守道义的精神风貌。

DeepSeek赏析

这段文字展现了春秋时期秦晋两国间微妙的政治博弈与礼制智慧。秦穆公借吊丧之机试探重耳,以"时不可失"暗示其趁乱谋位;而重耳在舅犯指点下,以"仁亲为宝"为据,通过"稽颡不拜"的守礼之举,既恪守人子之孝,又巧妙避开政治陷阱。文中三次重复"父死之谓何"的诘问,如黄钟大吕般强调孝道至上的伦理准则。穆公最终"仁夫"的赞叹,恰印证了《礼记》"道德仁义,非礼不成"的精髓。这段对话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在跪拜礼仪的细节中,彰显出春秋贵族"以礼为剑"的政治智慧与道德坚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