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

杜蒉扬觯

杜蒉扬觯朗读
出自先秦:佚名的诗词

  知悼子卒,未葬,平公饮酒,师旷、李调侍,鼓钟。

杜蒉自外来,闻钟声,曰:“安在?”曰:“在寝。

”杜蒉入寝,历阶而升,酌曰:“旷饮斯!”又酌曰:“调饮斯!”又酌,堂上北面坐饮之。

降趋而出。

  平公呼而进之,曰:“蒉!曩者尔心或开予,是以不与尔言。

尔饮旷,何也?”曰:“子卯不乐。

知悼子在堂,斯其为子卯也大矣!旷也,太师也。

不以诏,是以饮之也。

”“尔饮调,何也?”曰:“调也,君之亵臣也。

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,是以饮之也。

”“尔饮,何也?”曰:“蒉也,宰夫也,非刀匕是共,又敢与知防,是以饮之也。

”平公曰:“寡人亦有过焉,酌而饮寡人。

”杜蒉洗而扬觯。

公谓侍者曰:“如我死,则必毋废斯爵也!”   至于今,既毕献,斯扬觯,谓之“杜举”。

摘要

“杜蒉扬觯”是一首由佚名作者创作的古诗,取材自《左传》中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杜蒉劝谏国君的典故。诗中通过描述杜蒉在宴会上举起酒杯(扬觯)的举动,表达了劝谏君主、维护礼义的思想,强调智慧进谏的重要性,即使忠言逆耳也利于国家治理,体现了古代士人的忠诚与道德勇气。由于作者佚名,创作背景不详,也无具体历史评价。

DeepSeek赏析

《礼记·檀弓》中这段"杜举"典故,展现了春秋时期士大夫阶层独特的劝谏艺术。杜蒉以三酌之礼完成了一场无声的讽谏,其精妙处在于不言而教,通过仪式化的饮酒动作,既维护了君主尊严,又达到了劝诫目的。文中"历阶而升"三酌的细节描写,与后文"洗而扬觯"的庄重仪式相呼应,形成完整的叙事闭环。平公从困惑到醒悟的转变,凸显了古代"礼"作为行为准则的教化力量。末句"谓之杜举"的余韵,将个人行为升华为礼仪典范,体现了儒家"以微见著"的教化智慧。全文言简意深,在克制叙述中蕴含着丰富的礼制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