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

送董邵南游河北序

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朗读
出自唐代韩愈的诗词

 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。

董生举进士,屡不得志于有司,怀抱利器,郁郁适兹土。

吾知其必有合也。

董生勉乎哉!  夫以子之不遇时,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。

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!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,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?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。

董生勉乎哉!  吾因子有所感矣。

为我吊望诸君之墓,而观于其市,复有昔时屠狗者乎?为我谢曰:“明天子在上,可以出而仕矣。

摘要

《送董邵南游河北序》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友人董邵南远赴河北藩镇幕府而写的一篇赠序。创作背景是中唐时期河北藩镇割据,对抗朝廷,常招揽人才以壮声势,董邵南因科举失意欲投奔河北。韩愈作为维护中央集权的儒家士大夫,内心反对友人依附割据势力,但又不便明言劝阻。文章表面是送别祝福,实则暗含深意:开篇称燕赵古有豪杰,暗示董生此去或遇知己;继而以"风俗与化移易"点出河北已被胡化,忠义之风未必尚存;结尾更托言"明天子在上",劝河北之士归顺朝廷,实则是借古喻今,委婉告诫董生勿为藩镇所用。全文仅百余字,却通过转折跌宕的笔法,既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惜别之情,又申明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立场,更暗藏规劝之意,展现了韩愈"文以载道"的创作理念与含蓄深沉的文风,被后世誉为"千古绝调"。

DeepSeek赏析

韩愈《送董邵南序》以燕赵慷慨悲歌之士起兴,为失意举子董生作临别赠言。文章三致"董生勉乎哉",层层转折中见深意。先言古风犹存,当有遇合;继以"风俗与化移易"设疑,暗含规劝;终托吊乐毅、访屠狗者之请,曲传留京效力之意。通篇以"送"为名,实寓"留"之苦心,纡徐含蓄中见忠厚之旨。骈散相间的句式,抑扬顿挫的声调,使婉讽之意愈显深挚。尺幅短章中,既见朋友情深,更显政治家胸襟,诚为赠序文中别开生面之作。

韩愈(768~824)字退之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,河阳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汉族。祖籍河北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。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