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术
心术朗读为将之道,当先治心。
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,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,然后可以制利害,可以待敌。
凡兵上义;不义,虽利勿动。
非一动之为利害,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。
夫惟义可以怒士,士以义怒,可与百战。
凡战之道,未战养其财,将战养其力,既战养其气,既胜养其心。
谨烽燧,严斥堠,使耕者无所顾忌,所以养其财;丰犒而优游之,所以养其力;小胜益急,小挫益厉,所以养其气;用人不尽其所欲为,所以养其心。
故士常蓄其怒、怀其欲而不尽。
怒不尽则有馀勇,欲不尽则有馀贪。
故虽并天下,而士不厌兵,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。
不养其心,一战而胜,不可用矣。
凡将欲智而严,凡士欲愚。
智则不可测,严则不可犯,故士皆委己而听命,夫安得不愚?夫惟士愚,而后可与之皆死。
凡兵之动,知敌之主,知敌之将,而后可以动于险。
邓艾缒兵于蜀中,非刘禅之庸,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,彼固有所侮而动也。
故古之贤将,能以兵尝敌,而又以敌自尝,故去就可以决。
凡主将之道,知理而后可以举兵,知势而后可以加兵,知节而后可以用兵。
知理则不屈,知势则不沮,知节则不穷。
见小利不动,见小患不避,小利小患,不足以辱吾技也,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。
夫惟养技而自爱者,无敌于天下。
故一忍可以支百勇,一静可以制百动。
兵有长短,敌我一也。
敢问:“吾之所长,吾出而用之,彼将不与吾校;吾之所短,吾蔽而置之,彼将强与吾角,奈何?”曰:“吾之所短,吾抗而暴之,使之疑而却;吾之所长,吾阴而养之,使之狎而堕其中。
此用长短之术也。
” 善用兵者,使之无所顾,有所恃。
无所顾,则知死之不足惜;有所恃,则知不至于必败。
尺箠当猛虎,奋呼而操击;徒手遇蜥蜴,变色而却步,人之情也。
知此者,可以将矣。
袒裼而案剑,则乌获不敢逼;冠胄衣甲,据兵而寝,则童子弯弓杀之矣。
故善用兵者以形固。
夫能以形固,则力有馀矣。
摘要
苏洵的《心术》是北宋时期一篇重要的军事政论文,收录于其《权书》十篇之中。创作于北宋外患频仍、积弱不振的背景下,文章针对当时朝廷重文轻武、军事策略混乱的现状,系统论述了将领统兵作战的核心原则。全文围绕"治心"展开,强调将领需具备"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"的沉稳心智,主张"凡战之道,未战养其财,将战养其力,既战养其气,既胜养其心"的用兵逻辑,提出"义"是激励士气的根本。文中"一忍可以支百勇,一静可以制百动"等警句,揭示了心理战术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。该文以严密的逻辑、雄辩的气势和精炼的语言著称,被后世视为古代军事心理学的典范之作,南宋陈亮、叶适等思想家均受其影响,清代储欣更赞誉其"段落分明,井井贯穿,文势如连峰叠嶂"。现代学者认为该文不仅体现了苏洵的经世思想,更折射出宋代士人对战争哲学的深刻思考。
DeepSeek赏析
此文以治心为将帅首要之道,以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喻示大将风范。通篇层层递进,从养财、养力、养气到养心,构建完整用兵体系。"智将愚士"之说尤为精警,揭示统帅与士卒的辩证关系。论用兵长短之术,更见军事智慧之深邃。"袒裼而案剑"之喻生动传神,突显以形固力的重要性。全篇逻辑严密,既有理论高度,又具实践指导意义,堪称古代军事思想的瑰宝。其文风刚健有力,语言凝练,每论必举实例佐证,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军事修养与文字功力。

苏洵(1009年-1066年),字明允,汉族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眉山人)。北宋文学家,与其子苏轼、苏辙合称“三苏”,均被列入“唐宋八大家”。苏洵长于散文,尤擅政论,议论明畅,笔势雄健,有《嘉祐集》传世。
苏洵名诗推荐
诗词推荐
- 登岳阳楼唐代:杜甫
- 次北固山下唐代:王湾
- 山居秋暝唐代:王维
-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:李白
- 早发白帝城 / 白帝下江陵唐代:李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