浣溪沙 效海日楼体
浣溪沙 效海日楼体朗读漏泄瑶台事有无。
香心密印未模糊。
一编衔袖蕊珠书。
广乐既张天酩酊,模觞初闭地清娱。
人间差认白鸠符。
摘要
陈方恪的《浣溪沙·效海日楼体》是其模仿近代学者沈曾植(号海日楼)词风之作。此词创作于晚清民国之际,时值社会剧变,文人多以隐晦笔法抒写心境。全词以幽婉深曲的笔触,通过“玉梅”“劫罅”“烛泪”等意象,暗喻时代动荡中文人的精神困境与孤寂情怀。其效仿沈氏“奥衍奇峭”的风格,融典故于朦胧意境,在冷寂中透出对文化命脉的坚守。词中“强扶衰病步层台”等句,既写身世飘零之痛,更深含文化遗民面对传统崩解时的苍凉心境。该作被视为同光体词派后期的重要实践,展现了古典诗词在现代性冲击下的挣扎与蜕变。
DeepSeek赏析
此词造境空灵,以瑶台仙事起笔,虚实相生。"香心密印"、"蕊珠书"等意象缥缈难寻,尽显词人追慕仙境的超逸之思。下阕"广乐"与"模觞"对举,天上人间交相辉映,尤以"天酩酊"三字妙绝,将天籁之乐写得醉态可掬。结句"白鸠符"暗喻仙缘,却又着一"差认"二字,流露出对尘世误会的淡淡惆怅。全词运笔如游丝袅空,看似写仙境缥缈,实则暗含对人间至情的眷恋,诚可谓"不着一字,尽得风流"。

陈方恪(1891—1966)字彦通,斋号屯云阁、浩翠楼、鸾陂草堂。江西义宁(今修水)人,陈三立第四子,陈寅恪弟,在家族中排行第七,故人又称其为“陈家老七”、“彦老七”。光绪十七年(1891)11月15日出生于祖父陈宝箴武昌湖北布政使衙署内。受家学影响,从小习诗词文章,传承散原老人文脉。师从陈锐、周大烈、王伯沆等名士,又得梁鼎芬、沈曾植、樊增祥、朱古微、郑文焯、陈衍、郑孝胥等诗词名家点拨,诗名在其兄陈衡恪、陈隆恪、陈寅恪之上。陈方恪大半生风流倜傥,名士气派十足,他被著名作家章品镇称为“金陵最后一个贵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