浣溪沙
浣溪沙朗读罢酒闻歌泪欲倾。
为谁消息不胜情。
更无一字是宫声。
此夜风花成怅恨,他年人事莫牵萦。
教坊新调未知名。
摘要
陈洵的《浣溪沙》是其代表作之一,创作于晚清民国动荡时期。词人亲历时代剧变,以隐晦笔触寄寓深沉的家国之思。全词通过"独鸟冲波""青山无语"等苍茫意象,勾勒出乱世中文人的孤寂心境,下阕"百尺晴霞,五更霜角"的壮丽与凄清交织,暗喻对故国文化的眷恋与时代寒意的感知。结句"黄昏须到岸,不敢近人多"更以孤舟靠岸却避人而泊的细节,流露知识分子对世事的疏离与忧惧。朱祖谋曾赞其词"神骨俱静",此作正体现陈洵融身世之感于景物的艺术功力,在清丽词风中暗藏时代悲音,成为民国遗民词中深具象征意义的作品。
DeepSeek赏析
这首词以"罢酒闻歌"起笔,勾勒出一幅醉后听歌的愁绪画面。"泪欲倾"三字极写内心悲苦,为全词奠定凄婉基调。下阕"此夜风花成怅恨"将眼前景与心中情融为一体,更显意境深远。"教坊新调未知名"一句,既隐含对往昔的追忆,又暗含对现实的无奈,语淡情浓。全词语言凝练含蓄,情感层层递进,将人生际遇的变幻无常与内心深处的怅惘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,体现了词人对世事变幻的敏锐感知和深沉思考。

陈洵,字述叔,别号海绡,是广东江门市潮连芝山人(前属新会县潮连乡),生于清朝同治十年(1871年) 。少有才思,聪慧非凡,尤好填词。光绪间曾补南海县学生员。后客游江西十余年,风尘仆仆,蹇滞殊甚。返回广州之后为童子师,设馆于广州西关,以舌耕糊口,生活穷窘。辛亥(1911年)革命后,受到新潮流的影响,思想有所变化,是年在广州加入南国诗社。晚岁教授广州中山大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