浣溪沙
浣溪沙朗读潇洒疏帘不上钩。
嫩云池馆数声鸠。
绿阴和雨画江楼。
晓起难寻无绪梦,晚凉预作未来秋。
尽人消遣是离愁。
摘要
黄燮清的《浣溪沙》是清代词坛一首深沉悲怆的佳作。这首词创作于鸦片战争期间,词人目睹浙东沿海遭英军入侵,山河破碎,心怀忧愤而作。词中通过"秋草平原"、"野棠开遍"等萧瑟秋景的铺陈,暗喻战乱后民生凋敝的凄凉;"玉龙哀角咽空江"以凄厉的号角声与呜咽江流交织,象征将士的悲壮抗争与国土沦丧之痛。全词以苍茫的笔触,将个人身世之感与家国存亡之痛融为一体,在"斜阳红树"的寂寥壮美中,既流露出对时局的深切忧虑,亦暗含不屈的民族气节。其沉郁顿挫的词风与深广的时代忧思,被后世评为"以词存史"的典范,在清词中占有独特地位。
DeepSeek赏析
这首词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江南夏日图景。上阕"潇洒疏帘不上钩"起笔即见闲适之态,池馆嫩云间时闻鸠鸣,绿阴烟雨中的江楼若隐若现,三个意象层层递进,将读者引入清凉幽静的意境。下阕转入抒情,晨起难觅残梦,晚风已带秋意,最终归结到"离愁"这一永恒主题。全词运用通感手法,将视觉的"绿阴"、听觉的"数声鸠"、触觉的"晚凉"有机融合,又以"画江楼"的虚实相生之笔,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巧妙交织,展现出词人敏锐的感受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。

黄燮清(1805~1864)晚清诗人、剧作家。原名宪清,字韵甫,号韵珊,又号吟香诗舫主人。浙江海盐武原镇人。道光十五年(1835)举人,后屡试不第,晚年始得宜都县令,调任松滋,未几卒。少工词曲,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。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,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,颇具特色。有《倚晴楼诗集》及《倚睛楼七种曲》传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