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调歌头 其三 中秋
水调歌头 其三 中秋朗读秋月忽然好,游屐满山前。
远观灯火楼阁、万点小星悬。
逐队王孙公子,绕坐歌儿舞女,人压看场圆。
独有悲秋客,白眼对青天。
千古事,一场梦,总堪怜。
吴宫明月在否?兴废几何年。
无限朱门绮户,也有竹篱茅舍,皓魄一般全。
休待玉箫彻,我欲卧渔船。
摘要
尤侗的《水调歌头·其三·中秋》是清代一首借中秋明月抒怀的词作。此词创作于明清易代之际,作者身处乱世,借中秋之月寄托深沉的家国之思与人生感慨。上片描绘澄澈空明的月色,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意境;下片由月及人,感慨历史兴亡与个人身世飘零,一句“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”化用李白诗意,将时空苍茫之感推向极致。全词以明月为纽带,融个人情思于历史长河,在清雅婉转的笔调中暗含易代之悲与身世之痛,既延续了苏轼《水调歌头》的咏月传统,又注入特定时代的沧桑厚重,被后世评为“神韵高远,寄托遥深”。结尾“欲问琼楼玉宇,今夕是何年”更以问月收束,留下无尽余韵。
DeepSeek赏析
此词以秋月为引,勾勒出一幅繁华与孤寂交织的秋夜图景。上阕写灯火楼阁间王孙公子、歌儿舞女的喧闹,与"悲秋客"的白眼青天形成鲜明对比,凸显出世态炎凉。下阕转入深沉的历史感慨,吴宫明月的设问暗含兴亡之叹。"朱门绮户"与"竹篱茅舍"的并置,寄寓着人生平等的哲思。结句"我欲卧渔船"以超然之态收束全篇,既是对世俗的疏离,也是对自然的向往。全词意境开阔,语言凝练,在对比中见深刻,于疏宕处显沉郁,展现了词人对人世沧桑的独特感悟。

尤侗(1618年-1704年)明末清初著名诗人、戏曲家,曾被顺治誉为“真才子”;康熙誉为“老名士”。字展成,一字同人,早年自号三中子,又号悔庵,晚号良斋、西堂老人、鹤栖老人、梅花道人等,苏州府长洲(今江苏省苏州市)人。于康熙十八年(1679)举博学鸿儒,授翰林院检讨,参与修《明史》,分撰列传300余篇、《艺文志》5卷,二十二年告老归家。四十二年康熙南巡,得晋官号为侍讲,享年八十七岁。侗天才富赡,诗多新警之思,杂以谐谑,每一篇出,传诵遍人口,著述颇丰,有《西堂全集》。
诗词推荐
- 登岳阳楼唐代:杜甫
 - 次北固山下唐代:王湾
 - 山居秋暝唐代:王维
 -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:李白
 - 早发白帝城 / 白帝下江陵唐代:李白
 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