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调歌头(致仕得请)
水调歌头(致仕得请)朗读客问矩山老,何事得优游。
追数平生出处,为客赋歌头。
三十五时侥幸,四十三年仕宦,七十归休。
顶踵皆君赐,天地德难酬。
书数册,棋两局,酒三瓯。
此是日中受用,谁劣又谁优。
寒则拥炉曝背,暖则寻花问柳,乘舆狎沙鸥。
知足又知止,客亦许之不。
摘要
徐经孙的《水调歌头·致仕得请》是南宋时期一首表达辞官归隐复杂心境的词作。此词创作于作者晚年获准致仕(退休)之际。上阕以“驿马风尘暗”“身世两徒劳”等句,回顾宦海浮沉的疲惫与感慨,暗含对官场生涯的疏离;下阕则通过“幸有山林云屋”“一笑醉颜酡”等意象,抒发脱离樊笼、回归自然的畅快与豁达。尤其“底事有愧于中”一句,微妙透露出士大夫未能完全实现政治抱负的隐痛。全词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,既展现了传统文人对自由山水的向往,又暗藏儒家士人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”的处世哲学。明代学者评其词“志节皎然”,此作正是其淡泊名利、清风峻节人格的生动写照。
DeepSeek赏析
这首词以对话形式展开,通过矩山老人的自述,展现了其恬淡自适的晚年生活。上阕追忆仕宦生涯,从"三十五时侥幸"到"七十□归休",三句数字连用,精炼概括人生历程。"顶踵皆君赐"一句既表达感恩,又暗含解脱之意。下阕描绘闲适生活,书、棋、酒三物并列,炉火、花柳、沙鸥三景相映,构成一幅文人雅趣图。结尾"知足又知止"点明主旨,体现了道家知足常乐的处世哲学。全词语言质朴,节奏明快,通过数字的巧妙运用和平凡物象的精心选择,将一位阅尽沧桑后归于平淡的老者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。

生于宋光宗绍熙三年,卒于度宗咸淳九年,年八十三岁。宝庆二年,(公元一二二六年)第进士,授浏阳主簿。累迁太子左庶子,太子詹事,敷陈经义,随事启迪。景定三年,(公元一二六二年)春雷,诏求直言。经孙奏年来忠谠之气,郁不得行,上帝降鉴,假雷以鸣。人谓切中时病。累官翰林学士知制诰。公田议起,经孙极论不便,忤贾似道,罢归。家在洪、抚之间,有山方正,因号矩山。闲居十余年,卒。谥文惠。经孙作有《矩山存稿》五卷,《四库总目》传于世。
诗词推荐
- 登岳阳楼唐代:杜甫
- 次北固山下唐代:王湾
- 山居秋暝唐代:王维
-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:李白
- 早发白帝城 / 白帝下江陵唐代:李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