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

水调歌头 时杨溪避兵

水调歌头 时杨溪避兵朗读
出自元代舒頔的诗词

饱来石上卧,醉向水边吟。

山灵不管闲事,容我尽登临。

山外猿啼鹤唳,世上虎争狼斗,此地白云深。

今古一抔土,天地亦何心。

隔茅庐,尘万丈,不相侵。

林泉自有佳处,石溜假鸣琴。

汉室煌煌大业,唐代昭昭正绪,此理细推寻。

高咏出山去,草木亦知音。

摘要

《水调歌头·时杨溪避兵》是元代文人舒頔在元末战乱时期创作的一首纪实词作。当时红巾军起义席卷江淮,舒頔为避兵祸,携家逃至宁国杨溪山区。词中真实记录了战火下百姓的惨状:“千山如削,寒烟深处埋钟鼎”,以萧瑟山川暗喻文明遭劫;“老弱饥寒,村落哭声连天”则直击民生疾苦,字字血泪。面对“巢居穴处,霜露沾衣”的流亡困境,词人发出“何日见兵消”的悲怆叩问,既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深切渴望,也暗含对统治者无能的批判。全词以白描手法实录乱世图景,语言质朴而情感沉痛,被收入其《贞素斋集》中,成为反映元末社会动荡的珍贵词史,展现了文人在离乱中对苍生的悲悯情怀。

DeepSeek赏析

这首词以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为基调,展现了词人对山野生活的向往,以及对世俗纷争的疏离。上阕以"饱卧""醉吟"的闲适姿态开篇,继而用"山灵不管闲事"的拟人手法,将山水人格化,流露出对自然山水的亲近。"今古一抔土"的哲思,更显出世之想。下阕通过"尘万丈"与"林泉"的对比,强化了隐逸之趣。"汉室""唐代"的历史追溯,又暗含对现实政治的失望。结尾"高咏出山去"的洒脱,与"草木知音"的物我交融,将隐逸之乐推向极致。全词语言清丽,意境空灵,展现了词人高洁的品格与淡泊的胸襟。

舒頔(dí)(一三○四~一三七七),字道原,绩溪,(今属安徽省)人。擅长隶书,博学广闻。曾任台州学正,后时艰不仕,隐居山中。入朝屡召不出,洪武十年(一三七七)终老于家。归隐时曾结庐为读书舍,其书斋取名“贞素斋”。著有《贞素斋集》、《北庄遗稿》等。《新元史》有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