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调歌头 其三 答甬川少宰言边事
水调歌头 其三 答甬川少宰言边事朗读汉兵朝出塞,胡马夜临关。
咫尺云中烽火,羽檄满长安。
幸赖君王神武,报道天声不杀,黠虏望风还。
庙谟皆帝力,仁义炳如丹。
是何心,甘战斗,恣贪残。
忍使农耕荒却,机杼尽抛闲。
堪叹沿边饶将,可惜连营劲卒,冻苦雪霜寒。
果谁驱铁骑,直捣贺兰山。
摘要
《水调歌头·其三 答甬川少宰言边事》是明代政治家夏言创作的一首词。这首词创作于嘉靖年间,当时夏言担任内阁首辅,负责处理西北边防事务。词题中的"甬川少宰"指其同僚张邦奇,二人就边疆防务问题以诗词唱和。作品以"天书下十道""谈笑靖烽烟"等句,展现了作者运筹帷幄的军事韬略和安定边疆的政治抱负,抒发了"何日平胡虏"的忧国情怀。词风豪迈雄健,将个人政治理想与边关军务紧密结合,体现了明代士大夫"经世致用"的典型思想。作为明代少见的边塞词佳作,该词既反映了嘉靖朝面临的外患危机,也彰显了夏言作为一代名相的责任担当,在明代政治文学中具有独特价值。
DeepSeek赏析
这首边塞词以雄浑笔力勾勒战争图景,开篇"汉兵"与"胡马"对举,展现边关剑拔弩张之势。上阕铺陈战事危急,却以君王仁义收束,显露出对"不战而屈人之兵"的向往。下阕笔锋陡转,直指战争残酷本质,连用"荒却""抛闲""苦寒"等词,痛陈民生凋敝之状。结尾"直捣贺兰山"的诘问,将批判锋芒指向穷兵黩武的统治者。全词在雄壮与悲悯间往复跌宕,既见盛唐边塞诗的壮阔气象,又具宋词特有的思辨深度,堪称以词议政的典范之作。

夏言(1482—1548),字公谨,汉族,江西贵溪人。明正德进士。初任兵科给事中,以正直敢言自负。世宗继位,疏陈武宗朝弊政,受帝赏识。裁汰亲军及京师卫队冗员三千二百人,出按皇族庄田,悉夺还民产。豪迈强直,纵横辩博,受宠升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参机务,不久又擢为首辅。嘉靖二十七年议收复河套事,被至弃市死。其诗文宏整,又以词曲擅名。有《桂洲集》。
诗词推荐
- 登岳阳楼唐代:杜甫
- 次北固山下唐代:王湾
- 山居秋暝唐代:王维
-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:李白
- 早发白帝城 / 白帝下江陵唐代:李白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