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调歌头 中秋独酌,用东坡韵
水调歌头 中秋独酌,用东坡韵朗读云净月如洗,风露湛青天。
不知今夕何夕,陈事忆当年。
多少销魂滋味,多少飘萍踪迹,顿觉此心寒。
何日卸尘鞅,肥遁水云间。
沃愁肠,凭浊酒,枕琴眠。
任他素魄,广寒清影缺还圆。
谁管秋虫春燕,毕竟人生如寄,各自得天全。
且尽杯中物,翘首对婵娟。
摘要
顾太清的《水调歌头·中秋独酌,用东坡韵》是清代女性词坛的代表作之一。此词创作于中秋之夜,词人独对明月,借苏轼名作《水调歌头》原韵抒怀。顾太清身为满洲贵族女性,中年守寡后常以诗词寄情,此词正是她孤寂心境的写照。词中通过“玉露金风”“桂影婆娑”等清冷意象,既延续了苏轼词中对宇宙人生的哲思,又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,倾吐了“独坐空庭”的凄楚与“人间离合总难凭”的无奈。全词在步韵中翻出新意,将个人身世之悲与永恒时空之境交融,既见对东坡旷达境界的追慕,又透出封建时代才女特有的幽怨与清醒。其词境清空哀婉,语言洗练典雅,被誉为清代女性词中“深得宋人三昧”的佳作,展现了顾太清在男性主导的词坛中独树一帜的艺术成就。
DeepSeek赏析
这首词以清空之境起笔,云月相映,风露澄澈,一派超然物外的气象。下片转入对人生况味的深沉体悟,销魂滋味与飘萍踪迹交织,顿生寒意。词人渴望摆脱尘世羁绊,隐遁水云之间,却不得不借酒浇愁,以琴自遣。结处"人生如寄"的感悟与"且尽杯中物"的旷达相融,展现出传统文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典型姿态:既清醒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与无常,又在酒与月中寻得暂时的解脱。全词意境空明,情感跌宕,语言清丽而富含哲理,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与艺术化的表达。

顾太清(1799-1876),名春,字梅仙。原姓西林觉罗氏,满洲镶蓝旗人。嫁为贝勒奕绘的侧福晋。她为现代文学界公认为“清代第一女词人”。晚年以道号“云槎外史”之名著作小说《红楼梦影》,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。其文采见识,非同凡响,因而八旗论词,有“男中成容若(纳兰性德),女中太清春(顾太清)”之语[1] 。顾太清不仅才华绝世,而且生得清秀,身量适中,温婉贤淑。令奕绘钟情十分。虽为侧福晋一生却诞育了四子三女,其中几位儿子都有很大作为。
诗词推荐
- 登岳阳楼唐代:杜甫
- 次北固山下唐代:王湾
- 山居秋暝唐代:王维
-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:李白
- 早发白帝城 / 白帝下江陵唐代:李白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