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调歌头 其十 答黄致斋论学
水调歌头 其十 答黄致斋论学朗读太极原无象,梦觉亦非关。
天性浑然心地,定静自能安。
只为一团私欲,便有许多驰逐,长往不知还。
洪炉难着雪,点铁要须丹。
叹言湮,嗟教弛,慨经残。
可怪支离末学,弃实尚虚闲。
须辨小人君子,方识霸图王道,水火异炎寒。
斯文天未丧,万古仰尼山。
摘要
夏言的《水调歌头·其十 答黄致斋论学》是明代政治与文学交融的产物。此词作于嘉靖年间,正值夏言身居内阁首辅高位之际,其创作背景与明代中后期心学思潮的兴起密切相关。词题中“答黄致斋”表明这是对友人黄致斋(生平待考)学术探讨的回应,体现了当时士大夫间以词论学的风雅传统。 在思想表达上,该词超越了传统酬唱之作的范畴,系统阐述了夏言的治学理念。他批判性地提出“六籍漫饶舌,糟粕竟谁尝”的质疑,直指当时空疏的学术风气,强调“道在躬行”的实践哲学。词中“莫向方册求,心性要商量”等句,既呼应了阳明心学“心外无理”的核心命题,又彰显了其经世致用的政治立场。这种将心性修养与治国理政相统一的观点,生动反映了明代高层士大夫特有的学术品格。 尽管该词在文学史上声名不显,但作为首辅大臣的学术宣言,其历史价值不容忽视。它不仅是研究夏言思想的重要文本,更是窥探嘉靖朝堂学术与权力互动关系的独特窗口。词中展现的“即事即理”思想,既延续了宋代理学传统,又暗含对当时空谈心性者的矫正之意,在明代思想史脉络中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意义。
DeepSeek赏析
这首词作以深邃的哲理见长,开篇"太极原无象"便道出道家无为境界,继而转入儒家修心养性之道。"洪炉难着雪"一联意象精妙,以丹炉点铁喻修身之难。下阕转为对世风日下的慨叹,批判支离末学、虚浮风气,彰显作者维护正统儒学的立场。"水火异炎寒"以对比手法强化王道与霸术之别,结句"万古仰尼山"则直抒对孔圣的崇敬。全词融儒道思想于一炉,既有玄理之思,又具济世之怀,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学养与高远的精神追求。

夏言(1482—1548),字公谨,汉族,江西贵溪人。明正德进士。初任兵科给事中,以正直敢言自负。世宗继位,疏陈武宗朝弊政,受帝赏识。裁汰亲军及京师卫队冗员三千二百人,出按皇族庄田,悉夺还民产。豪迈强直,纵横辩博,受宠升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参机务,不久又擢为首辅。嘉靖二十七年议收复河套事,被至弃市死。其诗文宏整,又以词曲擅名。有《桂洲集》。
诗词推荐
- 登岳阳楼唐代:杜甫
- 次北固山下唐代:王湾
- 山居秋暝唐代:王维
-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:李白
- 早发白帝城 / 白帝下江陵唐代:李白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