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

水调歌头 其一 淮阴作

水调歌头 其一 淮阴作朗读
出自宋代朱敦儒的诗词

当年五陵下,结客占春游。

红缨翠带,谈笑跋马水西头。

落日经过桃叶,不管插花归去,小袖挽人留。

换酒春壶碧,脱帽醉青楼。

楚云惊,陇水散,两漂流。

如今憔悴,天涯何处可消忧。

长揖飞鸿旧月。

不知今夕烟水,都照几人愁。

有泪看芳草,无路认西州。

摘要

朱敦儒的《水调歌头·淮阴作》是其南渡后流亡途中的代表作。靖康之变后,词人辗转漂泊至淮阴,借古楚汉战场抒写家国之痛。上阕以"楚汉英雄今寂寞"起兴,暗喻南宋朝廷的懦弱退缩;下阕"天涯路远"直诉流离之苦,"故国山河"则迸发出对沦陷中原的刻骨思念。全词将历史沧桑与个人悲愤熔铸一体,以沉郁苍凉的笔触突破传统婉约词风,被后世视为其词风从清旷转向悲慨的重要标志。词中"要斩楼兰三尺剑"的壮语与"犹作布衣看"的无奈形成强烈反差,深刻揭示了主战志士在妥协政治环境中的精神困境。

DeepSeek赏析

这首词以今昔对比的笔法,道尽人生沧桑。上阕描绘少年意气风发的游冶生活,"红缨翠带"、"跋马水西"等意象生动传神,酒肆欢场的快意跃然纸上。下阕笔锋陡转,"楚云惊,陇水散"的意象暗示人生离散,以"憔悴"二字直抒胸臆,与上阕形成强烈反差。结句"有泪看芳草,无路认西州"更是将漂泊无依的悲凉推至极致,芳草依旧而人事全非,令人唏嘘。全词情感跌宕,语言精炼,通过鲜明的今昔对照,展现了词人从豪情满怀到天涯沦落的心路历程,堪称人生况味的绝妙写照。

朱敦儒 (1081-1159),字希真,洛阳人。历兵部郎中、临安府通判、秘书郎、都官员外郎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,致仕,居嘉禾。绍兴二十九年(1159)卒。有词三卷,名《樵歌》。朱敦儒获得“词俊”之名,与“诗俊”陈与义等并称为“洛中八俊” (楼钥《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