闻定海城陷五章 其四
闻定海城陷五章 其四朗读莫救城门火,池鱼枉恃存。
有端开愤隙,无术慑骄魂。
眚气连山白,焦流入隘浑。
乱尸如败叶,漂过吉祥门。
摘要
姚燮的《闻定海城陷五章 其四》是鸦片战争时期创作的组诗之一,反映1841年英军攻陷浙江定海的历史事件。诗人以悲愤笔触描绘战火下城池陷落的惨烈场景,通过"孤城血战夜无烟"等句展现军民殊死抵抗的壮烈,又以"白骨填壕满眼秋"等意象揭露侵略战争的残酷。全诗渗透着对国土沦丧的痛心疾首,既讴歌将士忠勇报国的气节,又暗含对清廷腐败无能的批判,更以"谁持长剑倚天立"的叩问,呼唤民族精神的觉醒。这组诗以史入诗,将个人情感与家国命运紧密交织,成为记录鸦片战争的重要文学见证,在近代爱国主义诗潮中具有典型意义。
DeepSeek赏析
这首诗以冷峻笔触描绘战火肆虐后的惨烈景象。"城门火"与"池鱼"形成鲜明对比,暗示无辜百姓在战乱中的脆弱命运。"愤隙""骄魂"二词道出战争的无端与暴虐。后四句用"眚气""焦流""乱尸"等意象层层递进,白描手法中饱含沉痛。"败叶"之喻尤为精警,将尸骸的飘零与自然的无情融为一体,而"吉祥门"的命名更显讽刺。全诗不着一字议论,却在客观呈现中透出对战争的深刻批判,堪称乱世悲歌的典范之作。

姚燮(1805—1864)晚清文学家、画家。字梅伯,号复庄,又号大梅山民、上湖生、某伯、大某山民、复翁、复道人、野桥、东海生等,浙江镇海(今宁波北仑)人。道光举人,以著作教授终身。治学广涉经史、地理、释道、戏曲、小说。工诗画,尤善人物、梅花。著有《今乐考证》、《大梅山馆集》、《疏影楼词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