酬朝城张明府和御史中丞苏丈秋兴见寄
酬朝城张明府和御史中丞苏丈秋兴见寄朗读闻君为县武城傍,花里弦歌不下堂。
佳政日来多荐疏,美名年少满词场。
挥毫色动郎官宿,托简光摇御史霜。
千载并传秋兴赋,可知潘令在河阳。
摘要
李攀龙的《酬朝城张明府和御史中丞苏丈秋兴见寄》是一首明代文人间的酬和诗,展现了作者与友人张明府、苏御史之间的文学互动与精神共鸣。此诗创作于李攀龙退隐时期,通过“风霜独卧闲中世,铙鼓徒惊战后身”等句,既流露出对动荡时局的隐忧,又暗含对宦海沉浮的疏离感。诗中“松菊渐荒三径晚,衣冠重忆两都春”以松菊喻高洁品格,以衣冠忆京城往事,既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赞赏,也寄托了自身坚守气节、不随流俗的志趣。李攀龙作为明代“后七子”领袖,此诗延续其“文必秦汉,诗必盛唐”的复古主张,语言凝练庄重,情感含蓄深沉,虽未如杜甫《秋兴八首》般广受推崇,却典型体现了明代士大夫酬答诗中忧国怀友、托物言志的双重意蕴,是研究明代文人交游与诗歌风貌的重要作品。
DeepSeek赏析
这首七律以典雅工整的笔法赞颂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县令。首联以"武城傍"点明地点,"花里弦歌"勾勒出政通人和的闲雅意境。颔联"佳政""美名"对仗精妙,展现其政绩文采双馨。颈联用"郎官宿""御史霜"两个典故,暗喻其文采足以惊动星宿,品格如霜般高洁。尾联以潘岳《秋兴赋》作比,将主人公与古代名士并提,凸显其风流文采。全诗用典自然,对仗精严,在颂扬中不失含蓄,展现了盛唐赠答诗特有的雍容气度。

李攀龙(1514—1570)字于鳞,号沧溟,汉族,历城(今山东济南)人。明代著名文学家。继“前七子”之后,与谢榛、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,为“后七子”的领袖人物,被尊为“宗工巨匠”。主盟文坛20余年,其影响及于清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