霜
霜朗读夜落无人见,朝看到处新。
非君有分别,力不柰松筠。
摘要
李觏的《霜》是北宋时期一首借物抒怀的哲理诗。诗人通过描绘"夜落无人见,朝看忽满庭"的霜降景象,暗喻世事变幻无常的自然规律。后两句"未知真宰意,平地作虚冥"以诘问口吻,既流露出对自然奥秘的困惑,又隐含着对人生际遇的思考。全诗以简洁的意象构建出深邃意境,将自然现象与人生哲理相融合,展现了李觏作为思想家诗人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理性思辨精神。这种将物理现象升华为哲学命题的创作手法,体现了宋诗追求理趣的典型特征,在宋代哲理诗中具有代表性价值。
DeepSeek赏析
夜雨悄然润物,清晨万物焕然一新。诗人以简练笔触勾勒出自然变化的微妙之美,流露出对造化神功的赞叹。"非君有分别"一句颇具禅意,暗示变化并非人力所为,而是自然之力使然。末句"力不柰松筠"以松竹为喻,暗含君子品格,却又谦逊地表示人力终究难敌自然伟力。全诗短短二十字,却蕴含深刻哲理,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体悟与对生命的洞见,展现了传统文人含蓄隽永的审美趣味。

李觏(1009—1059),字泰伯,号盱江先生,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、改革家,他生当北宋中期“积贫积弱”之世,虽出身寒微,但能刻苦自励、奋发向学、勤于著述,以求康国济民。他俊辩能文,举茂才异等不中,讲学自给,来学者常数十百人。李觏博学通识,尤长于礼。他不拘泥于汉、唐诸儒的旧说,敢于抒发己见,推理经义,成为 “一时儒宗”。今存《直讲李先生文集》三十七卷,有《外集》三卷附后。为纪念李觏,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,塑有李觏雕像,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