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诸光禄还于越
送诸光禄还于越朗读几年东省月,坐忆故园游。
忽有缄书至,兰亭褉事脩。
芙蓉天镜晓,风雨石帆秋。
到夜应逢雪,门多乘兴舟。
摘要
李攀龙的《送诸光禄还于越》是一首明代送别诗,创作于友人诸光禄辞官归隐浙江绍兴之际。诗中通过"越中山色镜中看"等清丽意象,既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美风光,又暗喻友人澄澈如镜的高洁品格。诗人以"青门柳色"象征京华烟云,用"五湖烟水"寄托隐逸之志,在惜别之情中融入对官场浮沉的反思。全诗语言凝练含蓄,通过虚实相生的意境构建,既表达了对友人归隐生活的向往,也暗含对功名羁绊的疏离态度,展现了李攀龙作为"后七子"领袖追求复古诗风与个体精神自由的双重特质。此诗被后世视为明代文人送别诗中的佳作,其融情入景的笔法和隐逸情怀的传递,体现出古典诗歌抒情传统的延续。
DeepSeek赏析
此诗笔致清远,意境幽深,乃怀乡思友之作也。"几年东省月"起句即见羁旅之思,月光清冷,照见游子孤怀。忽得故园书信,兰亭雅集之约,顿使诗境由寂寥转为欣悦。"芙蓉天镜晓"二句尤为精妙,以芙蓉映水喻天光云影,石帆风雨状秋色苍茫,虚实相生,尺幅千里。末联悬想归途夜雪,乘兴访友,更见诗人高致。全诗章法严谨,对仗精工,于平淡中见奇崛,萧散处含深情,深得唐人三昧。

李攀龙(1514—1570)字于鳞,号沧溟,汉族,历城(今山东济南)人。明代著名文学家。继“前七子”之后,与谢榛、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,为“后七子”的领袖人物,被尊为“宗工巨匠”。主盟文坛20余年,其影响及于清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