次韵答秦小岘观察赠别并以别谢蕴山方伯
次韵答秦小岘观察赠别并以别谢蕴山方伯朗读我如行云向九州,飘然一往不可留。
东南烟水一千里,挂帆曲转枫林秋。
西湖绝景四面好,北客拄杖十日游。
夜月披襟倚湖槛,晓烟听橹摇湖舟。
朅往山深友麋鹿,归从水宿同凫鸥。
两君丰采古贤伯,亦邀宾客探奇幽。
孤山处士余所慕,香山玉局君之俦。
四贤祠前共游舫,鱼蟹菱芡新登篝。
恪官事异元丰世,岂开鱼钥贪林邱。
斜阳欲尽旌旆返,野人朝亦生离愁。
从来佳处不可尽,安用万壑穷两眸。
主人虽贤客当去,径买轻舸随北流。
两君各示七言妙,扣缶讵和编钟璆。
使君文章配旄节,漫士踪迹同漂沤。
敢期一事嗣前古,培堤去葑仰令犹。
想公更游水深阔,倒浸南北山僧楼。
摘要
姚鼐的《次韵答秦小岘观察赠别并以别谢蕴山方伯》是清代文人交往唱和的典型作品,展现了士大夫间的深厚情谊与文学互动。此诗创作于姚鼐与秦瀛(号小岘)、谢启昆(号蕴山)两位友人分别之际,以次韵形式回应对方赠诗,既遵循传统诗歌酬答的雅趣,又融入个人对离别的感怀。诗中通过描绘秋日江畔的萧瑟景色,寄托宦游漂泊的孤寂之情,同时以"文章千古事"的胸怀勉励友人坚守文人风骨。姚鼐作为桐城派古文大家,在诗中巧妙运用典故与对仗,既体现其"义理、考据、辞章"并重的文学主张,又彰显了清中期文人群体"温柔敦厚"的诗教传统。该作虽非姚鼐最著名的文章,但作为研究清代士人交游网络与文学活动的重要样本,具有独特的文化史价值。
DeepSeek赏析
这首长诗展现了诗人放达不羁的游历情怀与深厚的人文底蕴。开篇"行云向九州"的意象,奠定了全诗飘逸洒脱的基调。诗人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东南烟水、枫林秋色的壮阔画卷,又将西湖夜月、晓烟轻舟的细腻景致娓娓道来。中间穿插麋鹿为友、凫鸥作伴的隐逸之趣,以及对孤山处士等前贤的追慕,体现了传统文人的精神追求。末段"佳处不可尽"的感悟,既是对自然之美的礼赞,也暗含人生无常的哲思。全诗语言清丽流畅,写景抒情相得益彰,用典自然而不着痕迹,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。

姚鼐(nài)(1731~1815)清代著名散文家,与方苞、刘大櫆并称为“桐城三祖”。字姬传,一字梦谷,室名惜抱轩(在今桐城中学内),世称惜抱先生、姚惜抱,安徽桐城人。乾隆二十八年(1763)中进士,任礼部主事、四库全书纂修官等,年才四十,辞官南归,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、江南紫阳、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。著有《惜抱轩全集》等,曾编选《古文辞类纂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