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时述事十首 其七
感时述事十首 其七朗读虞刑论小故,夏誓殄渠魁。
好生虽大德,纵恶非圣裁。
官吏逞贪婪,树怨结祸胎。
法当究其源,剪锄去根荄。
蒙茏曲全宥,驾患于后来。
滥觞不堙塞,滔天谷陵颓。
总戎用高官,沐猴戴母頧。
玉帐饫酒肉,士卒食菜薹。
未战巳离心,望风遂崩摧。
招安乃倡议,和者声如雷。
天高豹关远,日月照不该。
俱曰贼有神,讨之则蒙灾。
大臣恐及己,相视若衔枚。
阿谀就姑息,华绂被死灰。
奸宄争效尤,无风自扬埃。
啸聚逞强力,谓是爵禄媒。
黎民亦何辜,骨肉散草莱。
倾家事守禦,反以结嫌猜。
恸哭浮云黑,悲风为徘徊。
赤子母不怜,不如绝其胚。
养枭逐凤凰,此事天所哀。
胡为尚靡定,颠倒陛与颏。
春秋戒肆眚,念此良悠哉。
摘要
《感时述事十首 其七》是明代政治家、文学家刘基创作的组诗之一,写于元末明初社会动荡之际。诗中揭露了当时官吏横征暴敛、百姓困苦不堪的现实,以"官吏逞贪婪""饿殍盈道旁"等句直指统治阶层的腐败与民生凋敝。刘基通过"天高无厚风""岁暮空彷徨"等意象,既隐喻了统治者对民间疾苦的漠视,又流露出诗人对时局的深切忧虑。全诗延续了刘基诗歌关注现实的传统,以质朴语言展现乱世图景,体现了儒家知识分子心系苍生的情怀。该作品作为《感时述事》组诗的重要组成部分,被视为研究元明之际社会变迁的文学见证,其批判精神与人文关怀在后世评价中备受推崇。
DeepSeek赏析
这首讽喻诗以犀利笔触揭露了南宋末年朝廷腐败、将帅无能的社会现实。起首用虞夏典故反衬当下执法不公,官吏贪暴如"树怨结祸胎",层层递进展现官场积弊。诗中"沐猴戴母頧"的荒诞比喻,与士卒"食菜薹"的惨状形成强烈反差,暴露出统治阶层的腐朽本质。"招安"政策的失败、"大臣恐及己"的懦弱,最终导致"黎民亦何辜"的悲剧结局。末句借《春秋》大义收束全篇,将历史镜鉴与现实批判熔于一炉。全诗多用对比手法,句式长短错落,悲愤之情如"悲风徘徊",展现出诗人深切的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。

刘基(1311年7月1日-1375年5月16日)字伯温,谥曰文成,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、政治家、文学家和思想家,明朝开国元勋,汉族,浙江文成南田(原属青田)人,故时人称他刘青田,明洪武三年(1370)封诚意伯,人们又称他刘诚意。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,谥号文成,后人又称他刘文成、文成公。他以神机妙算、运筹帷幄著称于世。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,至今在中国大陆、港澳台乃至东南亚、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