卜云林篇 其三
卜云林篇 其三朗读长谣凄凄锵锵。
鸾雏凤伯相将。
鹍鸡群晨成行。
西天老胡文康。
上云乐奏侜倡。
摘要
杨慎的《卜云林篇 其三》是明代文人杨慎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,体现了作者在仕途失意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人生哲理的思考。此诗创作于杨慎被贬云南期间,诗中“卜云林”即指其选择栖居山林、远离朝堂纷争的人生抉择。全诗以自然意象入笔,通过描绘苍松翠柏、清泉白石等幽静景物,暗喻高洁人格与超脱心境,同时借古喻今,表达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。杨慎在诗中运用典故与白描相结合的手法,将个人的政治挫败感转化为对生命本质的叩问,传递出“荣辱皆忘,心随云卷”的豁达思想。此诗语言简淡却意境深远,既展现了杨慎作为明代文坛巨匠的深厚学养,也折射出传统士大夫在困境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典型心态,是研究杨慎晚期思想与文学风格的重要作品。
DeepSeek赏析
这首短诗音韵铿锵,如闻仙乐。诗人以"凄凄锵锵"摹写长谣之声,四个叠字顿生回环之美。"鸾雏凤伯"、"鹍鸡群晨"两组意象交叠,既见祥瑞之兆,又显晨光熹微之态。末句"西天老胡文康"突兀而奇,以西域胡人点染异域风情,与上云之乐相映成趣。全诗六句三转,从谣声到禽鸟,再至西域乐舞,笔致跳脱,似断实连,在短章中展现出丰富的想象空间。其节奏明快如鼓点,意象缤纷似织锦,堪称六朝乐府小诗之佳作。

杨慎(1488~1559)明代文学家,明代三大才子之首。字用修,号升庵,后因流放滇南,故自称博南山人、金马碧鸡老兵。杨廷和之子,汉族,四川新都(今成都市新都区)人,祖籍庐陵。正德六年状元,官翰林院修撰,豫修武宗实录。武宗微行出居庸关,上疏抗谏。世宗继位,任经筵讲官。嘉靖三年,因“大礼议”受廷杖,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。终明一世记诵之博,著述之富,慎可推为第一。其诗虽不专主盛唐,仍有拟右倾向。贬谪以后,特多感愤。又能文、词及散曲,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。著作达百余种。后人辑为《升庵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