熙宁中,轼通守此郡。除夜,直都厅,囚系皆
熙宁中,轼通守此郡。除夜,直都厅,囚系皆朗读山川不改旧,岁月逝肯留。
百年一俯仰,五胜更王囚。
同僚比岑范,德业前人羞。
坐令老钝守,啸诺获少休。
却思二十年,出处非人谋。
齿发付天公,缺坏不可修。
摘要
苏轼的《熙宁中,轼通守此郡。除夜,直都厅,囚系皆》是其在杭州任通判期间所作。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,许多百姓因触犯新法被囚。1071年除夕夜,苏轼因公务滞留官署,目睹监狱人满为患的惨状,挥笔题壁写下此诗。诗中"执笔对之泣,哀此系中囚"等句,既表达了对百姓因贫困犯法的深切同情,又暗含对严苛新法的批判。苏轼以"不须论贤愚,均是为食谋"揭示生存困境下的人性共通性,更以"谁能暂纵遣,闵默愧前修"展露未能解救囚犯的自责。这首作品充分体现了苏轼"民为邦本"的政治理念与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,宋代文人黄震赞其"仁人之言",近人钱锺书称此诗为"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监狱文学代表作"。
DeepSeek赏析
此诗以深沉笔触抒写时光流逝、世事变迁的感慨。"山川不改旧"与"岁月逝肯留"对举,凸显自然永恒而人生短暂之悲。"百年一俯仰"极言光阴迅疾,"五胜更王囚"则暗含王朝兴替、命运无常的喟叹。"同僚比岑范"以下四句,自嘲德业未竟,徒然蹉跎岁月。"齿发付天公"二句尤见苍凉,将人生衰朽之态写得痛切。全诗以简劲古拙的语言,将历史沧桑感与个人迟暮感交织,在时空对照中展现出独特的生命体悟,颇具汉魏古诗的朴拙风骨。
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