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

乞食僧

乞食僧朗读
出自唐代贯休的诗词

擎钵貌清羸,天寒出寺迟。

朱门当大路,风雪立多时。

似月心常净,如麻事不知。

行人莫轻诮,古佛尽如斯。

摘要

贯休的《乞食僧》是唐末五代时期一首具有强烈现实主义色彩的诗作。此诗以僧人乞食的独特视角切入,塑造了一位身披破衲、持钵穿云的苦行僧形象,通过"赤栴檀塔六七级"的简朴生活与"白菡萏花三四枝"的精神境界对比,展现了修行者超越物质困顿的心灵追求。诗中"禅客相逢只弹指,此心能有几人知"的诘问,既暗含对世俗功利价值观的批判,也传递出佛家安贫守道、明心见性的哲学思想。贯休以洗练的笔法将宗教修行与民生疾苦相融合,既延续了唐代诗僧关注现实苦难的传统,又以独特的美学意象拓展了禅诗的表现维度,在晚唐诗歌中别具深意。

DeepSeek赏析

这首小诗刻画了一位清瘦僧人持钵化缘的形象,寥寥数语中见深意。首联"擎钵貌清羸,天寒出寺迟"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僧人的形貌与境遇,一"迟"字暗含慈悲心肠。颔联"朱门当大路,风雪立多时"形成鲜明对比,富贵人家与风雪中久立的僧人构成强烈反差,凸显修行之苦。颈联转写内心,以"似月""如麻"为喻,展现僧人澄明心境与超然态度。尾联"行人莫轻诮,古佛尽如斯"点明主旨,暗示修行者皆须经历此等磨砺。全诗语言简净,意境深远,通过对化缘僧人的描写,道出了修行真谛与佛门精神。

贯休(823~912年),俗姓姜,字德隐,婺州兰豁(一说为江西进贤县)人,唐末五代著名画僧。7岁时投兰溪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。贯休记忆力特好,日诵《法华经》1000字,过目不忘。贯休雅好吟诗,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,或吟寻偶对,或彼此唱和,见者无不惊异。贯休受戒以后,诗名日隆,仍至于远近闻名。乾化二年(915年)终于所居,世寿89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