次韵子由弹琴?一作:次韵子由以诗见报编礼
次韵子由弹琴?一作:次韵子由以诗见报编礼朗读琴上遗声久不弹,琴中古意本长存。
苦心欲记常迷旧,信指如归自着痕。
应有仙人依树听,空教瘦鹤舞风骞。
谁知千里溪堂夜,时引惊猿撼竹轩。
?过终南日,令道士赵宗有弹琴溪堂。
?
摘要
苏轼的《次韵子由弹琴》是一首展现兄弟情谊与人生哲思的七言古诗。此诗为苏轼回应其弟苏辙(字子由)诗作而作,诗中通过"琴"的意象展开对话,既暗含对知音难觅的感慨,又彰显超脱世俗的襟怀。首联"琴上遗声久不弹,琴中古意本长存"以琴喻道,指出精神传承超越形式;颔联"苦心欲记常迷旧,信指如归自着痕"强调艺术真谛在于自然流露而非刻意求工;尾联"应有仙人依树听,空堂应是月黄昏"以空灵笔触勾勒出清寂意境,暗喻高洁品格。全诗在酬唱间渗透着苏轼"绚烂之极归于平淡"的美学追求,既是对弟弟艺术境界的呼应,亦是自身历经宦海沉浮后返璞归真的人生体悟。这种将亲情、艺术与哲学熔铸一炉的创作特色,展现了苏轼诗歌"出新意于法度之中"的独特魅力。
DeepSeek赏析
这首七律以琴声为媒介,抒发了诗人对古意与自然的深切感悟。首联"琴上遗声久不弹,琴中古意本长存",以"遗声"与"古意"为全诗定调,暗示琴道虽久未操弄,其精神却永恒不灭。颔联"苦心欲记常迷旧,信指如归自着痕",写操琴者指法纯熟,却又常怀迷惘,体现了对古意的执着追寻。颈联转入想象之境,"应有仙人依树听,空教瘦鹤舞风骞",以仙鹤相伴的意象营造出超然意境。尾联"谁知千里溪堂夜,时引惊猿撼竹轩",以猿撼竹轩的震撼收束,暗示琴声之妙竟能撼动自然。全诗虚实相生,将操琴、古意与自然融为一体,在悠远琴韵中寄托了诗人对永恒精神的追求。
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