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怀八首,次覃孝方韵 其一
秋怀八首,次覃孝方韵 其一朗读万古兴亡闪电过,百年人事几蹉跎。
海枯石烂英雄尽,木落江空涕泪多。
入梦人间无白日,洗愁天上有黄河。
茫茫四野穹庐底,来唱阴山敕勒歌。
摘要
丘逢甲的《秋怀八首,次覃孝方韵 其一》创作于甲午战争后台湾被割让日本的背景下,诗人因抗日保台失败而内渡大陆,诗中充满对故土沦丧的悲痛与家国情怀。此诗借秋景抒怀,以“西风”“落叶”等意象暗喻时局动荡,通过“孤岛”“残山”等画面寄托对台湾的深切思念,同时以“剑气”“龙吟”等雄健之语表达不甘屈服的抗争精神。全诗沉郁苍凉又不失豪迈之气,既展露个人流离之痛,更凝聚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的忧患意识与复兴之志。梁启超曾评其诗“苍凉慷慨,有弃妇咽泪、壮士悲歌之概”,此作正是丘逢甲“诗史”风格的典型代表,成为清末爱国诗歌的重要篇章。
DeepSeek赏析
这首七律气势磅礴,将历史兴亡之感与个人际遇之悲融为一体。首联"万古兴亡"与"百年人事"形成时空对照,凸显人生短暂与历史沧桑。"海枯石烂"一联以自然意象比喻英雄湮没,涕泪纵横,悲壮之情溢于言表。颈联"入梦""洗愁"二句构思奇特,白日无光、黄河洗愁,暗喻理想与现实的反差。尾联"穹庐""敕勒歌"的意象,将视野拓展至塞外,在辽阔天地间抒发慷慨悲凉之情。全诗气势雄浑,意境深远,既有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感慨,又寄寓着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。

丘逢甲(1864年~1912年)近代诗人。字仙根,又字吉甫,号蛰庵、仲阏、华严子,别署海东遗民、南武山人、仓海君。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。祖籍嘉应镇平(今广东蕉岭)。同治三年(1864年)生于台湾彰化,光绪十四年(1887年)中举人,光绪十五年登进士(1889年),授任工部主事。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,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,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