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

哭子相 其三

哭子相 其三朗读
出自明代李攀龙的诗词

扬子江寒月影孤,秋风吹落射阳湖。

故人欲洒临江泪,湖上明珠竟有无。

摘要

李攀龙的《哭子相 其三》是明代“后七子”领袖为悼念挚友宗臣所作组诗中的第三首。宗臣是“后七子”成员之一,1560年病逝于福建任上,年仅36岁。李攀龙在病中听闻噩耗,以“伏枕燕关气黯然”起笔,将病榻之躯与燕地寒秋的萧瑟相融,以“浮云秋色失钧天”暗喻友人逝世如天乐消逝,突显生死相隔的悲怆。后两句“青山岂为求羊断,大壑何辞魍魉捐”借用汉代隐士求仲、羊仲典故及《庄子》巨壑藏舟意象,既表达对宗臣高洁品格的赞誉,又暗含对现实政治环境险恶的隐忧。全诗在悼亡中渗透着对生命无常的哲思,以苍茫雄浑的笔力展现明代复古派诗歌追求汉唐气象的特质,被后世视为文人悼亡诗中的典范之作。

DeepSeek赏析

这首诗以扬子江和射阳湖为背景,勾勒出一幅孤寂凄清的秋夜图景。"寒月影孤"四字道尽秋夜的寂寥,而"秋风吹落"更添几分萧瑟之感。后两句笔锋一转,由景及情,写故人临江洒泪的情怀,末句"湖上明珠竟有无"以问句作结,巧妙地将现实与想象交融,使全诗在朦胧中更显深沉。诗人运用白描手法,寥寥数语便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,令人回味无穷。

李攀龙(1514—1570)字于鳞,号沧溟,汉族,历城(今山东济南)人。明代著名文学家。继“前七子”之后,与谢榛、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,为“后七子”的领袖人物,被尊为“宗工巨匠”。主盟文坛20余年,其影响及于清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