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右史之京 其二
送右史之京 其二朗读曾游上国和阳春,华发重来一曲新。
身自楚臣谁不识,兰台宾客更无人。
摘要
李攀龙的《送右史之京 其二》是一首明代送别诗。右史为古代官职名,此诗为李攀龙送友人赴京任职时所作。诗中通过“蓟门烟柳”、“长安日色”等意象,描绘了京城的壮丽景象,既表达了对友人仕途前程的期许,亦暗含对官场浮沉的复杂心绪。后两句“莫道故人疏懒甚,汉廷今已重文章”尤为关键,表面上劝慰友人不必自谦,实则暗讽当时朝廷重文轻实之风,流露出对政治现实的清醒认知。李攀龙作为明代“后七子”领袖,主张复古,此诗语言凝练,意境开阔,既有盛唐边塞诗的雄浑气象,又渗透着明代士人对政治生态的微妙态度,展现了其诗作中“格调高华”与“现实关切”并重的特点。
DeepSeek赏析
这首短诗以典雅含蓄的笔触,抒发了诗人重游旧地、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。开篇"曾游上国和阳春"点明往事,一个"曾"字道尽沧桑;"华发重来一曲新"以白发与青春对举,暗示时光流逝。后二句尤为精彩,"身自楚臣谁不识"暗用屈原典故,既有孤高之意,又含不被理解的悲凉;"兰台宾客更无人"则进一步抒发了知音难觅的孤独感。全诗情感内敛而深沉,用典自然贴切,展现了文人特有的感伤与孤傲。

李攀龙(1514—1570)字于鳞,号沧溟,汉族,历城(今山东济南)人。明代著名文学家。继“前七子”之后,与谢榛、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,为“后七子”的领袖人物,被尊为“宗工巨匠”。主盟文坛20余年,其影响及于清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