杂兴得七绝句 其三
杂兴得七绝句 其三朗读老客羞携乞食箫,儿声先作上元娇。
酒楼鼓板花楼笛,荡得春烟似软潮。
摘要
姚燮是清代著名文学家,其《杂兴得七绝句 其三》以简练笔墨勾勒战乱后的社会图景。诗人通过“废垒寒潮咽戍鼙”“孤村夜雨黯镫鼙”等意象,描绘出山河破碎、民生凋敝的凄凉景象,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战争的痛切反思。诗中“谁怜小妇无家别”一句以平实语言直击战争对普通百姓的摧残,将个体命运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下,凸显出强烈的人道关怀。该诗继承了杜甫“三吏三别”的写实传统,用七绝体裁浓缩时代悲歌,既展现了姚燮沉郁顿挫的诗风,也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后文人关注现实、心系苍生的创作取向,在清代诗歌史上具有典型意义。
DeepSeek赏析
这首诗以元宵佳节为背景,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。"老客羞携乞食箫"一句,道出了市井艺人生活的辛酸与尊严。"儿声先作上元娇"又转而描写孩童的天真烂漫,形成鲜明对比。后两句"酒楼鼓板花楼笛,荡得春烟似软潮",运用通感手法,将听觉与视觉巧妙交融,鼓板声、笛声与春烟交织,营造出元宵夜特有的热闹与诗意。"软潮"的比喻尤为精妙,既写出了音乐的流动感,又暗含春意的盎然,体现了作者对市井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深厚的艺术表现力。

姚燮(1805—1864)晚清文学家、画家。字梅伯,号复庄,又号大梅山民、上湖生、某伯、大某山民、复翁、复道人、野桥、东海生等,浙江镇海(今宁波北仑)人。道光举人,以著作教授终身。治学广涉经史、地理、释道、戏曲、小说。工诗画,尤善人物、梅花。著有《今乐考证》、《大梅山馆集》、《疏影楼词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