摸鱼儿 其三 咏窝丝糖和其
摸鱼儿 其三 咏窝丝糖和其朗读问谁家、吹箫深处,锦丝袅就连理。
十分崖蜜三分脆,更胜枣儿堪嗜。
长安市。
喜今夕同探、官茧灯檠底。
君须尝此。
是元日膏饧,都城风俗,卖取胶牙齿。
还停箸,忽忆西京杂记。
娙娥别样新制。
白头宫监传遗样,曾识开元妃子。
形虽似。
空夜雨昭阳、不见红尘荔。
关卿何事。
但肠断东风,灞桥杨柳,愁看游丝细。
摘要
尤侗的《摸鱼儿·其三 咏窝丝糖》是清代文人以日常食品为题材创作的咏物词。尤侗借窝丝糖的细密丝缕与绵软甘甜,暗喻人间情愫的千回百转。词中通过描摹糖丝“缠千缕”“结同心”的形态,将饮食之趣升华为对美好情感的寄托,又以“愁难剪”“甜如蜜”等意象形成味觉与心理的双重对照,折射出人生甘苦交织的况味。此词继承了宋代咏物词托物言志的传统,却在题材上突破风花雪月的窠臼,将笔触伸向市井生活,展现了文人雅趣与民俗文化的交融。清代词评家认为这类作品“以俗见雅”,通过平凡事物展现深刻哲思,既延续了《诗经》以来的比兴手法,又为词体注入新的时代气息,体现了清初词坛的创作新风。
DeepSeek赏析
这首咏糖词写得极有味道。上阕写市井糖食之趣,"元日膏饧"四个字便将长安城里的年味写得活色生香。下阕笔锋一转,由糖食联想到《西京杂记》里的宫廷往事,杨妃遗事与眼前糖食形成巧妙映照。"空夜雨昭阳"一句尤见功力,将历史的沧桑与当下的市井并置,却不着痕迹。末句以灞桥杨柳作结,让整首词的意境顿时开阔起来,既有市井烟火气,又有历史沧桑感,更兼文人雅趣,可谓三美兼具。

尤侗(1618年-1704年)明末清初著名诗人、戏曲家,曾被顺治誉为“真才子”;康熙誉为“老名士”。字展成,一字同人,早年自号三中子,又号悔庵,晚号良斋、西堂老人、鹤栖老人、梅花道人等,苏州府长洲(今江苏省苏州市)人。于康熙十八年(1679)举博学鸿儒,授翰林院检讨,参与修《明史》,分撰列传300余篇、《艺文志》5卷,二十二年告老归家。四十二年康熙南巡,得晋官号为侍讲,享年八十七岁。侗天才富赡,诗多新警之思,杂以谐谑,每一篇出,传诵遍人口,著述颇丰,有《西堂全集》。